黄岛自然地理
第二节 自然地理 
一 、地质 地貌 
地质 黄岛区除大面积的第四系地层以外,中生代之后,随着胶莱断陷盆地的不断沉降,在前震 
旦系古老的片麻岩基底之上,沉积了一层火山岩系、火山碎屑岩和沉积碎屑岩系。主要出露有:太古界、远古界、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5个时代单位的地层。区境西部的龙雀山、窝洛子、老君塔山一带出露有较纯的大理岩、角闪石片麻岩,系变质岩,属太古界胶东的地层。  
地貌 黄岛区属鲁东丘陵区,是由于断裂抬升和岩侵喷发形成的穹状低山丘陵。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西部是小珠山山脉,陡峻挺拔,绵延数十里,向东、向北延伸,与西侧胶南县形成了自然分界线。其主峰海拔724.9米,北部有老君山、龙雀山、抓马山。东面濒海,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02.6公里,岛屿众多,港汊遍布。东南面薛家岛为一半岛,与青岛市太
平角相对,把胶州湾与黄海分开。中部为一海积平原,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   
黄岛区地质构造处于华北地台鲁东地质的海阳—高密坳陷和胶南隆起的过渡区。自太古代以来,长期处于稳定上升,剥蚀夷平过程中。到了中生代晚期才产生强烈的地壳运动,除沿老的断裂构造活动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构造,同时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在坳陷区形成了厚层的沉积岩。黄岛区的地貌格局也是在此期间形成的。由于受断层和节理的影响,形成了断裂构造,而褶皱构造不甚发育。 
区境内岩性为燕山期花岗岩。从地层构造看,下元古界胶南的片岩、片麻岩、燕山晚期侵入岩等,主要分布在小珠山山麓,中生界白垩系青山细砂岩、砂砾岩夹粉岩、页岩,分布于薛家岛镇东部、北部及黄岛东北部。新生界第四系冲积砂层主要分布在辛积公路东部平原,为区境内最古老的地层。在薛家岛一带出露的安山岩系火山岩的一种,其时代属于下白垩系青山组地层。辛安小盆地系沉积碎屑岩区,属第四系地层。大石头南侧出露的火山碎屑岩属于下白垩系青山组地层。黄岛、徐戈庄、薛家岛等地出露的各类花岗岩、白岗岩,统属岩浆岩,为白垩系地层。 
全区低山面积占总面积的22.8%,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其地面坡度陡峭,相对落差大。
一般坡度在25度以上,山顶岩石裸露,中下部土层浅薄,多砾石。丘陵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的50%,海拔高度在50—150米之间。其地貌为荒坡岭,岭坡梯田、坡麓梯田,是由坡积、洪积物形成。薛家岛镇、柳花泊乡、辛安镇西部多属此地形。平原、沿海低地占面积的27.2%。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地形较平坦,微向东倾斜,是沿河两岸和河流入海地区之地段。它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积物形成,土层较厚。辛安平原及沿海平地、滩涂属此类。  
区东部大部分是由高程20米左右的海蚀地和高程50米左右的缓丘组成。薛家岛,由高程100米以上的低山和缓丘组成。西面为低山丘陵,山石多为花岗岩,全区除辛安镇东部近海处由河流冲积物形成的平均海拔3米的平原外,其他均属丘陵山地。全区山海相连,岛礁、海湾、岬角遍布整个海岸。基底坚实,湾内航道水深,不冰不淤。 
二、山脉  
黄岛区境内主要是小珠山山脉,该山脉向东,向北延伸。大小山头遍布全区,仅有名称、海拔在百米以上者即有42座。其中抓马山、龙雀山、老君塔山一线自西向东,形成了黄岛区西北部与胶南县的自然分界;西洞山、小珠山、扎营山、大黑涧山一线自东向西、形成
了黄岛区西南部与胶南县的自然分界线;石灰山、大楼沟、石锅一线自南向北,形成了黄岛区西部与胶南县的自然分界线。分布在薛家岛镇、黄岛镇的各山,依陆傍海,构成山海奇观。 
三、河流 
南辛安河 发源于小珠山北侧大箍顶山区。自西向东经上庄村,下庄村内(此段又称下庄河)、西南辛安村南、蜊汊泊村北、台头、港头臧村前,入黄岛前湾海。全长12公里。河床平均宽50米。流域面积17.4平方公里。干流坡降为14%。百年一遇防洪流量为580立方米/秒。上游源短流急,侧向切割严重,系季节性主要防洪河道。  
辛安前河 发源于辛安镇洞门后西山的狐狸崖沟。流经西洞门水库、赵家河村南德利沟村北、辛安村南、薛家泊子与港头臧之间,东入黄岛前湾海。全长7公里。其中,自源头至德利沟一段支流较多,河床蜿蜒狭窄,故原称九曲河。1964年后,辛安公社开始分段治理,将辛安后河一大支流汇入。1983年,全河治理结束。上游河床宽12米,中下游河床宽30—40米,基本达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辛安后河 《增修胶志》称新安河,一条支流发源于柳花泊乡东北部的七甲山前。从窝洛子村西向东,经殷家河村南(原村址),至大山子南侧的岔路口。众称该段为窝洛子河,或称十八道河。一说该段河流有18条河沟从南北两山汇入。一说走该段河流需跨越南北弯曲的河水18次,故名。由岔路口南下,穿过泥沟泊村,转东南绕到辛安村后向东,经李家泊子村前入镰湾河。全长10公里。1958年后,上游先后建成了窝洛子水库,殷家河水库,黄道沟水库,河水流量减少。1974年辛安公社挖河修堤,在南泥沟泊村东南转弯处开凿新河道,向南流入辛安前河。另一条支流从抓马山西侧经山陈家水库、山陈家村西、于家村、陈家庄前、辛安村后、李家泊子村前向东汇入镰湾河。陈家庄附近河床宽12米,辛安村后河床宽20米,最下游不断增宽至40米。 
独垛子西河 《增修胶志》载:“错水,《齐乘》云:出小珠山,东入海。”古之错水独垛子西河,实发源于小珠山和胶南大沟,流经独垛子,刘家庄,注入小珠山水库。建小珠山水库前,北流石梁河进入胶南县境。  
镰湾河 位于辛安镇东部,上游三条支流分别发源于胶南县可洛石西山、抓马山东侧、抓马山南侧。南北走向,与辛安后河汇合后向南流入黄岛前湾海。全长4公里。1969年,辛安公社对入海口以上2.5公里进行治理,挖河床宽150米,筑坝高5米,坝顶宽3米。 
小南庄西河 发源于柳花泊乡大庵山北麓。自南向北流经青石湾,小南庄村西,注入小珠山水库。全长2.5公里。自1979年青石湾水库建成后,下游断流,河道宽20米。 
柳北前河 发源于老君塔山东南麓。自北向南流经宋家茔村,花林村东,柳北村前,至柳北村西注入小珠山水库。全长2公里。河道宽约18米。  
柳东东河 两个源头,一为柳南山村南老柴沟;一为柳东山的黄泥埝子,至柳东村东汇成一河向北转西注入小珠山水库。全长2公里。河道宽约15米。  
大夼前河 发源于老君塔山南麓。分别流经小夼村西,大夼村东,至大夼村前汇合流入韩家寨东河。全长3公里。河床宽约20米。  
于家河 发源于西于家河村西山,向东流经西、东于家河两村前,注入黄岛前湾海。全长3公里。河道宽约30米。  
丁家河 发源于薛家岛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的穆陵山。自东北向西南流经丁家河村,兰东村,注入唐岛湾海。全长2.5公里,河道宽约20米。干流坡降大,常有山洪为害。自建起丁家河小(一)型水库,下游河道干涸。 
四、海岸 
黄岛区的海岸,北自徐戈庄村东的大石头北侧始,蜿蜒曲折,经黄岛后湾至黄岛前湾、小岔湾、薛家岛湾,出胶州湾海口向南,过大仙桥、小仙桥至张屯嘴,再向西南经石雀湾、三连岛、鱼鸣嘴,向北进入唐岛湾,达黄山止。全长共计102.58公里。海岸类型大体可分为稳定型基岩或岩港湾海岸,主要包括黄岛前湾、小岔湾、薛家岛湾以及辛岛、显浪嘴、竹岔岛周围等海岸。其特点是岸线曲折陡峭,岬角海湾相间。侵蚀性基岩港湾海岸主要在黄岛东侧。稳定型砂质平原海岸主要在辛安东,岸线比较平直稳定,没有淤涨、后退的趋势。侵蚀型砂质海岸主要在大石头以北,其特点是由于受到波浪的侵蚀,砂堤不断遭到破坏,形成砂砾海滩。  
回复
5楼
2005-05-23 12:27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221.215.212.*
海蚀崖 区内的海蚀崖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虽然也比较陡峻,却并不直立。崖上多有各种海蚀痕迹,如海蚀蜂巢、海蚀裂隙等。崖脚下分布着大量海蚀平台。再有一种由松散的沉积物组成的海蚀崖。该海蚀崖实际为海积地之前缘。地层层次清楚,是晚更新世以来的堆积物。  
海蚀平原 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如辛安前河,南辛安河的下游平原。其特征是比较单调低平,甚至尚未脱盐,从而形成盐碱地,生长一些蒿子类的耐盐植物。但其地层结构却较复杂。表层尽为海河相加的沙,其下为沼泽相加的淤泥,再下又是河相沙。  
海滩 砾石海滩多分布在黄岛和竹岔岛周围。海滩坡度较大,且有许多大小陡坎。砾石一般
在5—10厘米之间。黄岛砾石磨圆不甚好,竹岔岛砾石的磨圆较好。沙质海滩主要分布在徐戈庄东北、黄岛前湾和薛家岛南海岸。其特点是沙质纯细,滩面宽阔平直,坡度较缓,基本没有沙脊,可以见到波痕。如金沙滩,银沙滩等。个别的含泥沙质海滩还有些浅洼地,系典型的低能海滩。  
沙嘴 主要分布在徐戈庄大石头南侧和黄岛西南部。大石头南侧的沙嘴,由中细沙组成,高出滩面半米左右。黄岛西南角沙嘴组成为粗沙细砾。两处沙嘴均停止发育,且有少量植物生长。  
人工海岸 1973年以前,黄岛区域海岸基本保持历史状态。黄岛西部为盐田,黄岛与辛安之间,为拦海造田筑有两条人工大坝,仅有薛家岛建有一个小型码头。黄岛区建置以来,工矿企业和海港日渐增多,大面积的平原岸区被开发为养虾池。市区亦建筑了各种防潮墙、防波坝,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工海岸亦将逐年增加。 
十、气候  
特征 黄岛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经常受到海洋季风和海流、水团的直接影响,空气湿润,
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地相差近1个月,多东南风和海雾。夏季气温高而不燥,降水较集中,湿润多雨而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缓慢,雨量骤减。冬季雨雪偏少,干旱,气温下降较迟,多风,无寒冬。有春寒、夏凉、秋爽、冬暖之说,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温度 黄岛区因受海洋的影响,终年气温较温和,日差变化较小。年平均气温12.5。最高年平均气温12.9,最低年平均气温9.4。春季平均气温11.3,其中4月份为11.5。夏季平均气温23.9,8月份为气温最高月份,月平均气温25.5。秋季平均气温为14.3。冬季平均气温为1.5,年较差26.3。极端最低气温为-15.5(1958年1月1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5(1968年8月1日)。全年≥0的积温是4128.6,≥12的积温3781干热风,≥15的积温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