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张雷 南京大学
第一讲 道法自然
一、老子的生平、著作和影响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自知之明,慎终如始”
公民社会理论2文职类工作、公元前2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个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更是达到了高潮,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这样的诸子百家,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古代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
3、老子和孔子被美国的《时代杂志》列入历史上100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列
4、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5、老子在历史上对其事迹记述不多,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级再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馆长)也。”
6、《史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7汉代《列仙传》记载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望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以为是有圣人驾到的吉祥征兆,不久见到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到了关前,于是有了五千四百六十七个字的《道德经》(成语紫气东来
8、两晋时期的道家学者们杜撰了一部《老子化胡经》,说是老子西行去了印度,收下了释迦牟尼为徒才产生了佛教,这显然是道士们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而编造出来的
团建活动简短总结9、《史记》中司马迁估计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又说活了二百岁,他认为老子长寿的原因是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还说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之后,周朝的太史儋这个人可能就是老子也可能不是,迷惑的他感叹:老子,隐君子也
10、儒家《礼记•曾子问》曾经记载了四次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的故事,第一次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在鲁国的巷党,第二次大约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在周都洛邑,第三次是孔子五十三岁的时候在沛,第四次在苦县
11、第二次问礼《史记》记载孔子不远万里从鲁国道李耳求教什么是礼,事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12、老子著作被称为《道德经》,但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德道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韩非子在他的两篇注释老子的文章《解老》和《喻老》中也是先讨论德的问题;由此一些学者推断,魏晋以前《德道经》,德道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并未定论
13、《道德经》得到广泛的流传得益于它使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尽管篇幅精炼,但是内涵深邃,言语古朴,给后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14、从战国以来,历代学者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著作有千百家,林语堂《老子的智慧》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迷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
15、为《道德经》做注释比较有名的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他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神仙传》中说“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16、东汉时期技术交流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创制了道教,他讲《老子》一书改名为是《道德真经》作为主要经典,从此,老子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太清道德天尊,民间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17、老子《道德经》还得到了历代皇帝们的大力推崇,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都曾经亲手批注《道德经》;唐朝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道德经》列为科举取士的必读书目,清朝的康熙皇帝还将这部书列为是文武百官的必读书目
小小的船教案
二、道法自然
1、《道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无中生有),有名万物之母。”“道”这种东西是可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名”这种东西也是可以讲得出来的,但是可以讲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老子看来,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个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它们都是天地万物和一切奥秘总的源头
2、老子的“道”和《易经》中的“易”有异曲同工之妙,《易经》在西方被翻译为讲述变化的书,道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可以来诠释“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动态地去理解道的深刻内涵
4、道是虚中有实,“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作为一种存在看上去是恍恍惚惚,但在其中又有其形象、物指,它悠远模糊,其中却有精气,表现的如此真实值得信赖的
5、春秋时期晋国琴师俞伯牙弹奏的曲子是惟恍惟惚,楚国的樵夫钟子期能听明白,分辨出
其中的象、物、精、信,说出琴声的主题,孔子叹颜回和高山流水,成了知音;庄子《齐物论》记载了庄周梦蝶,生和死、物和我之间的界限是惟恍惟惚的
6、道的本体是虚空的,它的功用是中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河上公章句》解释冲为中,在《易经》六爻之中居中位的二五爻吉辞最多,恪守了中庸之道;“道冲”是说道总是处于一种不溢不满的平衡状态,避免过犹不及,不要锋芒毕露,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7、三国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8、魏晋时期王弼《道德真经注》“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如同《了凡四训》中所言“‘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9、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产生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为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如同《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0、《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月盈而缺月亏而盈;《易经》中的乾卦寓意了物极必反(亢龙有悔)
11、道的运行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自在)然(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