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空的境界
禅师开法会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往往只有那些真正悟道的大师才有资格开。在法会上,人们能听到一些深刻的见解,能领悟到禅的真谛。慧忠就是这样的禅师,因名气远扬,他的宣讲以深刻而启人开悟著名。
慧忠的法会经常引来达官显贵的参加,甚至唐朝皇帝也参加了。一次,在皇帝的再三要求下,慧忠开了一次法会。在法会中,慧忠说:“今天我们法会的主题是‘虚空’。”这实在是个很好的题目,可以震醒那些偏执的人们。其实,皇帝是没有开悟的俗物。因为皇帝不能明白,禅家的真谛是要自己去修正的,而不是单凭讲解就能使人开悟的。所以慧忠用了这个主题。
法会开始后,慧忠禅师只是静默。安详地看着天上的白云,不时有鸟儿飞过,又轻盈地飞走了。皇帝并不注意这些,只是提问题,向慧忠问了许多问题。最后,皇帝终于发现,禅师根本没有看自己一眼。
皇帝非常的愤怒,大喝一声,揪住慧忠的衣服说,“无论怎样,我总是大唐的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该当何罪?”
慧忠不疾不徐地答道:“皇上可曾看到虚空?”支付宝如何抢红包
皇帝一愣,但心中的愤怒并没有平息下来,于是就说道:“看到了,又怎么样?”
慧忠仍然态度安详,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在他那儿停止了。连皇帝愤怒也在他的心中留不下什么痕迹。他不疾不徐地问:“那么请问陛下,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禅中智慧
虚空在禅家真意中是一种境界,在茫茫世间,如果将什么都装进人们的心中,那人们的心一定还不如一锅粥清澈。人们就会背上沉重的负累,过着病魇魇的生活。
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阐阳慧忠做了国师,一方面使得禅道在世上盛行开来;另一方面有一些所谓的道士、“尊者”自告奋勇地说自己是一代奇人,想进宫替皇上宣法,讲解道理。实际上,他们是慕着荣华富贵去的。
有一个太白山的道士就是这样的。他宣称自己是一代奇人,能看山气,识地脉,可谓是阴阳卜卦无一不精。于是皇上接见了他。这天,天气很好,白云悠悠地在天上飘着,空气明净。
行过参拜之礼后,皇上就将目光转向了慧忠禅师,要让他来验证一下。
道士面对着他时,头颅高昂,捋须作态,似乎连朗朗白日、浩浩青天都没有放在眼中。慧忠国师并不介意,世间的万物本不在他的心中。他问道士:“请问山人,你能看山气,你自己住的太白山是雄山,还是雌山?”
道士愣了一下,支支吾吾了半晌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
慧忠又问:“你识地脉,你看脚下的地脉如何?”
道士心想这容易,就说:“待我掐指一算就明白了。”慧忠知道,他算出来也不过是什么歌功献媚的话,就用拂尘在地上轻轻划了一横,问道:“这是什么字?”
“一”关于过年的手抄报
“‘土’上划‘一’明明是个王,如何是‘一’?”
接着又问:“你精通算法,请问三七是多少?”
“二十一。你也太小看人了!”
慧忠笑道:“三七和则为十,如何是二十一?”
道士愣在那里。慧忠接着说:“我并不是戏弄你,而是要打破你的成见。告诉你吧,你所学的只是外道,不能理会得人生的真谛。你的最高境界也不过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何用呢?我要告诉你真正的大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超越外物的执,解脱人生的烦恼,那才是真意!”
禅中智慧
“见山非山,见水非水”,是禅的至高境界。它是一种超越感知的境界,不受任何羁绊,不困于一切外物。
3.万法皆空
天皇道悟跟随径山和尚参禅五年,始入禅门。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功德到了什么境界,也想知道更深的禅理,就各处云游,禅师印证。到了马祖道一处,经印证,得马祖认可,就以为悟道了。马祖本就是开通的人,求轻松,也不计较。后来,天皇道悟又到石头希迁处,以印证自己所修。
石头希迁是个严肃的人,就仔细考校他的功德。石头希迁坐在蒲团上,安详地敲着木鱼,两眼入定般地看着道悟,像是看透了一切一样。他还没开口开示,就问道:“如果超脱定慧,请问还有什么法?”石头希迁答道:“我这里本来就没有什么奴隶,根本谈不上什么超脱?”
道悟思考了很久,还是不明白石头希迁的意思,就说:“我还是不懂。”
石头希迁又问道:“你懂得虚空吗?”
道悟想了想,说:“这一点,我早有心得。”看到希迁正在笑,就停了下来。
石头希迁说:“想不到,你还是个得道之人呢?”
道悟一听,觉得话中有话,就怯怯地说:“不!不!我还没有得道。”
“这个嘛,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道悟感到很是委屈,就说:“你没有证据怎么就轻视我呢?”
“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道悟觉得这和尚有点不着边际,就不想再和他说,顺口接道:“就算你说对了吧,可是,我要拿什么去教导后人呢?”这时,只听石头希迁一声大喝:“请问,谁是我们的后人?”
禅中智慧
万法皆空是禅悟的境界。这空就是随性自然,不可以,不执著,不强求。万法平等,万法皆空,悟道者即是佛。
4.机锋
经过了少年时候的遍访明师,青年时候的四海行脚,雪峰义存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禅,什么是真
智慧人生正的真谛。他终于有了佛心,心无挂碍,安详地看着人世中来来往往的人,看着天上去而又来的鸟和常年不歇的云。门下已经聚集了上千弟子。
有一个年轻弟子问雪峰义存:“请问师父,如何入禅门?”
“我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蒙蔽任何人的眼睛。”雪峰义存说。
一个觉得有些证悟的弟子这样问道:“师父,什么是古潭寒泉?”
雪峰义存说:“即使你瞠目而视,也看不到底。”
“饮水的人怎么办?”弟子问。
雪峰义存说:“他不用嘴饮。”
弟子往往惭愧而去。他们都觉得老师的话机锋太利。其实,义存禅师和其他的禅师互相印证时也是如此。
三义禅师问他修行的功德方法时说:“用网都网不起来的金辚,你该如何用饵,如何下丝?”
义存面无表情,冷冷地说道:“等你出了网,我再来告诉你。”
三义禅师不禁心中有些恼怒,就说“想不到门下数千弟子的雪峰禅师连话头都不知道。”
义存禅师并不见怪,只是安详地说:“噢。真对不起!我做方丈的事务太忙了。”
佛堂沉默了下来,只有敲打木鱼的声音在空阔的大殿上回荡着。过了很久,三义禅师又问道:“你从德山宣鉴禅师处学到了什么?”
远的笔画“空手来,空手去!”义存答。
雪峰的机锋就传扬了出去,很多人心中都想挫折一下他。连他的弟子也有这种想法。一天,他的一个弟子,就决定去当面问他。这名弟子自觉智慧过人,功德独到,又生性勇猛。这名弟子来到雪峰义存的面前,先拜了一下,就问道:“请问师父,假如箭露了锋芒,那时该怎么办?”
“才气凌人的射手不能中靶。”义存禅师答道。
禅中智慧
机锋是禅门的一种警醒方式,它可以一语挑破人们心中的迷雾。你悟到了机锋的真意就打开了成佛的大门。很多人以为机锋就是要针对别人,要争胜,其实错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没有机锋才是真正的机锋。
5.一丝不挂
赵州从谂禅师悟道以后,就在众僧人的请求下做了观音院的住持。除禅的一贯主张一样,他更加主张人要抛却妄念,心中明净澄澈,以至于生活在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中。这一天,在观音院的佛堂上,赵州禅师就是这样说的:“世界、人生就好比明珠握在手里,黑的就显示成黑的,白的就显示成白的。一切心无所碍。我把一根草当做佛祖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做一根草来用,也是心有佛性。不要执著于求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
在佛堂里,赵州禅师的声音在响着,还有一丝余音从天际袅袅传来,似乎一切在这样的声音中都空明了起来。这时,一个僧人间道:“师父说菩提就是烦恼,不知这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
“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求了就是烦恼。”
这僧人不解,就又问道:“怎样才能避免呢?”
赵州禅师知道这弟子的心中已经有了执著和妄念,迷误在语言的障碍中,就大声地问到:“为什么要避免?”是啊,没有烦恼就无需避免了。
没过多久,这个弟子又来到赵州禅师的面前。这次他想求证自己的修行如何,就问赵州禅师:“如果能做到心中一丝都不挂,是否我就参悟了禅理呢?”
赵州禅师就问他:“不挂什么?”
“不挂一丝。”他觉得,一丝不挂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说时脸上还有着一丝的笑意。
这时只听赵州禅师大笑着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
在你想着“一丝不挂”的时候,烦恼丝已经悄悄地爬上了你的心头。
禅中智慧
所谓烦恼,指有情众生的身心发生烦、乱、恼、惑等妨碍觉悟的精神迷惑。只有一丝不挂,放下即是轻松,放下就是解脱。
6.一切现成
在罗汉桂琛的开示下,法眼文益终于破除了心中的执著。他的修行境界就更高了,但是他仍然愿意四处行脚,就去辞别罗汉桂琛。罗汉桂琛知道他的心中再没有执著和烦恼,就高兴地送他出门。
在寺院门口,罗汉桂琛突然问道:“上座曾经说过‘三界唯心,万法为识’,请告诉我这块石头在心内,还是在心外?”他指着寺院门口的一块石头,眼睛热切地看着这仅做了几天的弟子。
环抱
法眼文益一听,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当然是在心内了。”上草
罗汉桂琛又缓缓地问道:“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
法眼文益一时语塞,僵立在寺院外的地上。无法回答,于是,他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再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这一呆又是一个多月。一个多月来,法眼文益每天向罗汉桂琛请教,但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会对他说道:“佛法不是这样的。”
法眼文益终于再也不到什么说法,理尽辞穷了。他就跟着罗汉桂琛参禅打坐,默默地感受着佛堂的空明和宁静,听着木鱼的回音。又一天,他又忍不住了,就问:“师父,你说什么是佛法呢?”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罗汉桂琛安详地回答道,说完继续自己的参悟。一瞬间,法眼文益也听到了木鱼的回音和佛堂的空明和宁静。
禅中智慧
佛法一切现成,人们总是向外去。禅不是要求沉重的智慧,也不是求得庞大的智慧。在禅的世界中,禅师要的是一种通透和空明,要的是一种放下和解脱。
7.足音
在世人的心中往往觉得禅师的生活无忧无虑,幸福自在;觉得禅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好像悟了禅就如同吃了仙丹灵药一样,能一下子提升生命的境界,过上美妙的生活。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俗人的烦恼多是自的。他们庸俗、痛苦是因为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执著于外在的求索,竟至于忘了生命的本来意义。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商人,他对禅有一种深深的崇拜,因为他在生活中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缠身,不能过上自在的生活。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去寻禅师,求得生活快乐无忧的秘诀。
他听说附近高山中住着一位著名的禅师,就上山拜访。山景还算优美,野花满地,怪石偶现。山上静寂,不时会有一丝风声从山谷口传来,除此之外只有自己的脚步声了。他就听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