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我发现的作⽂“五笔”技法
轻点⼀笔——概说事件
交代⼀笔——介绍原委
简叙⼀笔——略写事件
详写⼀笔——写出波澜
深化⼀笔——抒情议论
中学⽣作⽂训练,需要重点关注写作思维训练和写作技法训练。此⼆者相辅相成,是科学⽽扎实地进⾏作⽂训练的良⽅;⽽最能表现思维规律与⽰例写作技法的,就是经过精⼼挑选的“范⽂”,特别是名家的精美短⽂。
2007年,我在河南《中学⽣阅读》上开设了《读课⽂学作⽂》专栏,第⼀篇⽂章介绍的就是莫怀戚先⽣的精典散⽂《散步》。
我在⽂章中进⾏了这样的阐释: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作⽂的⾓度来解析莫怀戚的美⽂《散步》。
我们在⽥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和⼉⼦。
(这⼀段是⽂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也可以说是“轻点⼀笔”。其作⽤是⽤极简洁的语⾔写出事物的⼀种结果,或者显现⼀个⽣活的画⾯。)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了,⾝体不好,⾛远⼀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时候很听她的话⼀样。
(这⼀段话在⽂章中的作⽤,是回过头来对⽂章第⼀段所叙写的事件进⾏⼀下补说、解释、可以说是“交代⼀笔”,或“解说⼀笔”。)
天⽓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些⽼⼈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熬过了⼀个严冬。
这南⽅初春的⽥野,⼤块⼩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的冬⽔也咕咕地起着⽔泡。这⼀切都使⼈想着⼀样东西——⽣命。
(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景物来烘托⼀家⼈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可以叫做“穿插⼀笔”。)
我和母亲⾛在前⾯,我的妻⼦和⼉⼦⾛在后⾯。⼩家伙突然叫起来:“前⾯也是妈妈和⼉⼦,后⾯也是妈妈和⼉⼦。”我们都笑了。
(这⼀段回到故事的主线上来,开始出现“镜头”,略写⼀家⼈的“散步”,这叫做“简叙⼀笔”。)
后来发⽣了分歧:母亲要⾛⼤路,⼤路平顺;我的⼉⼦要⾛⼩路,⼩路有意思。不过,⼀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我的⼉⼦还⼩,他还习惯听从他⾼⼤的⽗亲;妻⼦呢,在外⾯,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我想⼀个两全的办法,不出;我想拆散⼀家⼈,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还长。我说:“⾛⼤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的⼩脑⽠,变了主意:“还是⾛⼩路吧。”她的眼随⼩路望去:那⾥有⾦⾊的菜花,两⾏整齐的桑树,尽头⼀⼝⽔波粼粼的鱼塘。“我⾛不过去的地⽅,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两段笔锋⼀转,写的是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
做“详写⼀笔”。)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去。到了⼀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虽然⾼⼤,然⽽很瘦,⾃然不算重;⼉⼦虽然很胖,毕竟幼⼩,⾃然也轻。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段,既抒发情感,⼜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做“深化⼀笔”。)
所以,从学写作⽂的⾓度看,《散步》在⽂章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的启迪:
轻点⼀笔——概说事件
交代⼀笔——解释原委
穿插⼀笔——烘托点染
简叙⼀笔——略写事件
详写⼀笔——写出波澜
深化⼀笔——抒情议论 
这就是记叙⽂的⼀种规范的表达形式,如果再简化⼀下,可以暂时不要求学⽣实践其中的“穿插⼀笔”,于是下⾯的“五笔”就是⼀种极能表现记叙⽂表达规律的美妙笔法:
轻点⼀笔——概说事件
交代⼀笔——介绍原委
简叙⼀笔——略写事件
详写⼀笔——写出波澜
深化⼀笔——抒情议论 
要注意的是,这⾥所说的“五笔”,在绝⼤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五段”。
“五笔”的说法,也可以有内容相近的不同表述,如“交代⼀笔”,就可以说成“解说⼀笔”等。
为了证明这种“笔法”在写作中的有效性,我将“记叙⽂的‘五笔’技法训练”设计成作⽂教学⽅案,组合多篇“五笔”美⽂,进⾏了反复的教学尝试,其中不乏中考作⽂的技法指导,都受到了师⽣的欢迎。
“五笔”技法的魅⼒,其关键是表现出⼈们在写作中的共同思维规律,因此⾏⽂⾃然流畅、详略有致、结构完美。这最为美妙的地⽅就是“规律”。有了规律,就有了规矩,有了形态,有了技巧,就有了训练的效率。
“五笔”技法的魅⼒,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它往往并不是“五段”。正是因为往往不是“五段”,所以运⽤“五笔”思维的⽂章,其外在的形态可以千姿百态,⽽内在的⾻架却是⼤体相近;这就从另外的⾓度表现出了“思维规律”的美妙。
在经典的散⽂作品中:
朱⾃清的《背影》表现出来的是“五笔”的思维规律:
第⼀段,轻点⼀笔;
第⼆段,解说家境;
后续⼏段,略写送“我”到南京;
第六段,详写“⽗亲买橘”;
最后⼀段,抒发⼼中的深情。
杨绛的《⽼王》表现出来的是“五笔”的思维规律:
第⼀段, 轻点⼀笔;
第⼆段,解说“⽼王”;
后续⼏段,略写“我家”与“⽼王”的交
往;
接着⼏段,详写“⽼王”送⾹油送鸡蛋;
最后⼀段,“我”深表“愧怍”。
魏巍的《我的⽼师》与杨绛的《⽼王》⼀样,表现出来的也是“五笔”的思维规律。
连鲁迅先⽣的作品中,也有表现“五笔”思维规律和写作技法的精彩⽚段。如:
阿长与《⼭海经》(节选)
鲁迅
我⼜在渴慕着绘图的《⼭海经》了。 (轻点⼀笔,概说事件)
这渴慕是从⼀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个胖胖的,和蔼的⽼⼈。
我在他的书斋⾥,看见过陆玑的《⽑诗草⽊鸟兽⾍鱼疏》,还有许多名⽬很⽣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部绘图的《⼭海经》,画着⼈⾯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着翅膀的⼈,没有头⽽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了。(交代⼀笔,解释原委)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逼他去寻。问别⼈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百⽂,买罢,⼜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街离我家远得很,我⼀年中只能在正⽉间去玩⼀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海经》(简叙⼀笔,略写事件)
⼤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海经》是怎么⼀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学者,说了也⽆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多天,或者 ⼀个⽉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见⾯,就将⼀包书递给我,⾼兴地说道:“哥⼉,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的书,略略⼀翻,⼈⾯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详写⼀笔,写出波澜)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爱的宝书。
这⼜使我发⽣新的敬意了,别⼈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的神⼒。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深化⼀笔,抒情议论)
这些名作中的“五笔”现象,都不能说是巧合,都只能说是思维规律的具体表现。⽽且,如果不从思维规律的⾓度去提炼,我们也许并不会有这样微妙动⼈的发现。
王蒙先⽣于2015年7⽉10⽇在《光明⽇报》上发表《怀⼈⼆章》署名⽂章,下⾯⼀篇就表现出规范的“五笔”思维形式:
庆炳千古
童庆炳先⽣去世的噩耗传来时,我的第⼀个反应是:他是在学⽣当中去世的吧?  (轻点⼀笔)
我听他在公众场合讲过,他的愿景是,某⼀天,在课堂上,他倒下了,他⾛了。这是⼤美,这是⼤善,这是他的期待。因为,他热爱教学⼯作,他爱学⽣,爱讲台,爱教室。(解说⼀笔)
他永远⽼⽼实实,尊重⽂学,尊重教育,尊重同⾏,尊重学⼦。他没有⽂⼈惯有的那种夸张与⾃恋。他从来没有过⾃吹⾃擂、张⽛舞⽖、轻薄为⽂哂未休的表现。他从来不搞什么酷评,什么骂倒⼀切,什么⾃我作古,什么爆破恐吓,什么装腔作势,什么迎合与投其所好。近⼏⼗年,那样的⽂艺评论“家”早就不罕见了。 (略写⼀笔)
但是⽼童亦有“⽜”态:他曾经表⽰,所有中⽂系课程,他都教过,他都能开课。我在中国海洋⼤学旁听过他的《⽂⼼雕龙》课程,获益匪浅。
我还多次听到过童⽼师的倡议,他希望⼩学语⽂课本的第⼀课改为《论语》上的话:“⼰所不欲,勿施于⼈。”他说起这个话题,有⼀种如今少有的诚笃与认真。在我们的交往中,我体会到他的君⼦风范,诚恳、善意、克⼰复礼。包括在家中。他与妻⼦曾恬也是恩爱有加,令⼈感动。(详写⼀笔)
他⾛了,不是在课堂上,如同在课堂上,听说是与学⽣们⼀起登⼭之时。他会有⼀种满⾜,与学⼦们⼀起,与青年⼈⼀起,与攀登的愿望⼀起。
孔⼦的伟⼤离不开他的弟⼦七⼗⼆贤⼈,童⽼师的学⽣阵容也令⼈赞叹。⽽他本⼈是黄⽜⼀样地耕耘着,坚持着,谦虚着与进展着。他的去世引起了很⼤的响动,当然不是偶然。(深化⼀笔)
这⼜是具有实证⼒量的美妙的⼀例,让我们觉得赏⼼悦⽬。
从思维规律与表达规律的⾓度⽽⾔,既然说是“规律”,那么“五笔”式思维就⼀定不能只是囿于精短记叙⽂的表达,它应该有普遍的适⽤性。
抒情文章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下⾯是⼀篇时评,运⽤是“五笔”思维:
校训是优秀传统⽂化的集中体现
(作者:徐梓 见《 光明⽇报 》 2014年08⽉06⽇)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学校的特定性格和⽓质。⼀则个性鲜明、恰切允当、具有强⼤感召⼒和⽣命⼒的校训,⼀⽅⾯在于它⽣动地传达了⼀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风格,另⼀⽅⾯则在于它根植于民族⽂化的沃⼟,从丰厚的传统⽂化中吸取了养料。 ((这⾥点⽰⼀笔)
经典是⼀个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化基因,守护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
⽽《四书五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它不仅是为我们民族⽂化奠基的著作,是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和风貌的著作,⽽且哺育了⼀代⼜⼀代中国⼈,对于我们民族的语⾔和思想,都具有⽰以准绳、匡其趋向的意义。 (这⾥解说⼀笔)
正因为如此,很多校训都取材于《四书五经》。如中⼭⼤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字校训,即取材于《中庸》的为学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港中⽂⼤学的校训“博⽂约礼”,则出⾃《论语》中颜渊对孔⼦的赞叹:“夫⼦循循然善诱⼈,博我以⽂,约我以礼。”⼤家熟悉的清华⼤学的校训“⾃强不息,厚德载物”,则出⾃《周易》。由于源⾃于经典,这些校训不仅根扎得深,⾔近旨远,辞约义丰,⽂化意蕴深厚,⽽且借助经典的⼒量,传播得也⼴,为⼈们喜闻乐道,读起来亲切⾃然。  (这⾥例说⼀笔)
也有不少校训出⾃其他历史⽂献,同样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了反复的锤炼,语句的凝练⽣动和意蕴的悠远丰厚也不遑多让。这⼀类校训中,最为⼈们津津乐道的是北京师范⼤学“学为⼈师,⾏为世范”的校训。这⼀校训虽然是启功先⽣在1996年夏天最早提出来的,但这简短的⼋个字,可以看作是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厚积薄发,可以看作是⼀代⼜⼀代中国教师的誓⾔。
对学与⾏的强调和追求,是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师德的核⼼内容。中国传统⽂化对教师学和⾏的⼀贯强调,结晶出众多形式整齐、简洁明快的句式,如“⾔为⼠则,⾏为世范”“学为⼈师,⾏为
世表”“经为⼈师,⾏为世范”“经为⼈师,⾏为仪表”,等等。南宋时期,⾼宗赵构为孔⼦及七⼗⼆贤⼀⼀制作了赞词,其中关于颜⽆繇的赞词就有“⾏为世范,学为⼈师”。这可以看作是北京师范⼤学校训的直接渊源。(这⾥详析⼀笔)
总之,我国众多的校训⽴⾜于传统,来源于传统,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化是它们丰沛的源泉和不竭的动⼒。正因为根植于传统的沃⼟,有赖于民族⽂化的养分,它才得以根深叶茂,弥久常青。同时,这些校训⼜进⼀步培植了传统,提炼了传统,以优良的校风为载体,使得传统得以传承下去,并接纳时代的因⼦,进⽽更加茁壮。  (这⾥深化⼀笔)
从我收集的短⽂资料来看,新闻报导、⼈物简讯、科学说明⽂、咏物抒情⽂章等,都可以运⽤“五笔”式思维与技法来进⾏写作。
细细品味,“五笔”式技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其实就是很多很多的⼈在写作时⾃然地表现出来的⼀种符合逻辑的习惯思维,就像⼈们常常喜欢说“三点看法”⼀样;既是习惯的,⼜是合乎逻辑和富于条理的,于是就能表现出“思维规律”。如同朱⾃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王蒙的《庆炳千古》,它们的内容与外形绝然不同,但“内在”的“⾻架”却是⼀致的。
正是因为合乎规律,所以这种美妙的⾏⽂笔法⼀经“点破”,学⽣就能够学习与运⽤;语⽂教师的作⽂教学,也就有了“训练”的⾊彩。
语⽂教师在作⽂教学上需要突破⼀个重要的关节,那就是要对学⽣进⾏规范的写作技法训练。如果语⽂教师善于利⽤已有的作⽂教学资源,⼜能追求⾃⼰别有创意的探索与发现,那就是作⽂教学研究的幸事。
余映潮
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批培训专家之⼀。河北师⼤“余映潮⼯作室”主持⼈。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教研员,是知名的中⼩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中⼩学语⽂教师培训专家、中考语⽂命题研究专家、《中学语⽂教学》《语⽂教学通讯》等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被誉为“中青年语⽂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章15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教例品评100篇》《怎样学语⽂》《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师讲课》《余映潮讲语⽂》《余映潮的中学语⽂教学主张》《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致语⽂教师》《余映潮语⽂教学设计技法80讲》等12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学语⽂教师的普遍欢迎。
相关链接
黄厚江|读写结合:作⽂教学的⼀种基本形式
典藏|郑桂华:“读写结合”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