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解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特
《老人与海》的创作时间是在1951年,在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对其语言特词汇加以研究,可为当代文学创作领域积攒丰富经验,也能结合文中语言内容了解作者所属时代的特征。据此,从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能够深刻感知海明威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
《老人与海》的创作是海明威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自二战后,海明威搬至古巴生活,而在此期间与身为渔民的格雷戈里奥成为朋友。而作品中叙述的故事也刚好与渔民经历契合。在1930年,海明威与渔民出海,恰巧在海中捕获大鱼,但由于大鱼体型庞大,在捕捉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甚至遇到鲨鱼抢夺大鱼,而后二人归程后仅留下一副鱼骨。海明威也正是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老人与海》。
该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并在初次成稿后受到了一致好评。对于海明威自身而言,也将其称为平生所创作的最好作品。
《老人与海》中讲述的故事也以古巴为背景。其中讲述的是渔民桑提亚哥出海85天终于钓上
大鱼的事件。其大鱼重量高达1500磅,长达18尺。主人公在与之抗衡中持久拖拉大鱼,其间还遇到鲨鱼攻击。面对如此严苛的条件,渔民始终坚守信念,与鲨鱼进行反击,在逐渐失去武器、失去食物的艰难环境下,只剩下折断的舵柄作为防守武器。之后大鱼被吃光,只剩骨架,鲨鱼或死或伤,而渔民也平安地从海上将骨架带回家中,与陪伴他的小男孩分享着自己的故事。
在整部作品中,既能感受到渔民的坚韧、勇敢品质,又能映射出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特
(一)口语简单化语言
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之所以能够备受读者喜爱,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语言风格具备独特魅力。在作品中有近乎一半的内容皆采用简单的口语化语言进行描述,这种语言创作风格显得更加自然,并且能为读者打造更加真实的对话场景。
由于该部作品创作背景是古巴地区,当地多以西班牙语为交流语言。而在创作中,作者也
曾多次运用“la”“Dorado”等西班牙语言予以描述,更加符合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另外,在小男孩与渔民的对话中,海明威未对其进行过多的环境渲染或者描绘环境特征,只是单纯以二人的对话衬托出人物关系,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更加轻松。
例如在文章开头中桑提亚哥对小男孩说道:“不行,你现在跟的是一条幸运船,你就待在那里,哪儿也不要去。”之后紧接着运用小男孩的回答,推动故事情节,“可是,你不记得了?有一次,你整整八十七天没抓到一条鱼。”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的语言创作形式,更能迅速将读者代入到双方面对面交流的环境里。
同时,语言的口语化,也会增强读者阅读的舒适感,并对此产生深刻印象。对比书面用语,口语化语言风格的塑造可有效增强读者的沉浸感,对于情节紧凑感也能产生促进作用。因此,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作品中的语言内容,未掺杂过多的环境描写、特殊说明,而是单纯以口语对话的方式,实现不同场景的灵活转换。
此外,口语化语言中体现的简明、平实特征,可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避免过于细化外在环境,导致读者受到想象空间限制,很难深层次挖掘小男孩与渔民的亲密关系。所以,口语简单化语言的描绘造就了该作品特语言风格。
(二)动名词灵活运用
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常需要借助动词、名词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而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动名词的灵活配合,不但对渔民形象与处事态度进行了铺垫,而且也能增加读者对小说内容的深刻理解。
其中关于动词的运用上,从渔民勇斗鲨鱼的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发现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在渔民抓住大鱼,将其拴于船端,引起鲨鱼的追击时,在其第三次看到日出期间,曾描写过下述场景:他只感觉到钓绳的拉力稍微松了些,便开始用右手轻轻往回拉。之后又牢牢拽住绳子。其中“拉”“拽”等动词,能够为读者打造一个贴合度更高的打鱼场景,并对老渔民的坚持、不放弃品质进行了重点强调。所以,动词是《老人与海》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词汇。
至于名词的运用,作者使用的频率也较高。尤其是“灰鲸鲨”“大马林鱼”“海豚”“沙丁鱼”“舵柄”等名词,是为了实现故事的物象表现,也能以此引导读者从作者的名词描述中在现实生活中到对应物,避免读者单纯凭借想象还原故事情节。
动名词结合是《老人与海》中语言特化描绘的重要途径。任何缺少动名词的文学作品,都很难实现故事情节的连贯设计。所以,该部作品的成功,是在观点表达中融入了更为贴切的语言,最终促使读者在整个阅读环节,都能拥有较强的阅读体验。
(三)巧用修辞性语言
在小说作品中,除了能够从人物对话中梳理人物关系、了解故事梗概外,还需要依靠修辞性语言,实现读者阅读体验的升华,进而引起读者的自主思考。因此修辞性语言,可针对作品进行点缀,便于展现出文学风采。这也是《老人与海》中具有特化语言风格的重要部分。其中采用的修辞性语言,具体包括以下类型:
第一,象征修辞。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作品时,是想要借助老渔民对于大海的热爱以及海上捕鱼经历,设计一个具有象征价值的文学作品。其间读者能够从老人历经84天终于成功捕获一条大鱼的喜悦情感中,知晓“人间虽苦,但存在希望”。而在老人失去食物、失去水源、失去武器的条件下,依旧勇于与鲨鱼进行较量,力求保护自己的出海成果,这也是采用象征修辞方式,刻画出一个勇敢、不服输的人物形象,这也体现了现实中海明威对于生活的一种期盼情感。特别是在老渔民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小男孩作为老渔民拼命奋斗
的动力,也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第二,比喻修辞。《老人与海》中曾运用多个喻体,增加文章的丰富度,避免频繁使用同一个名词,造成读者无法体会其中的层次感。以海明威对于大鱼的描写为例,老渔民在历经万难捕获大鱼时,将其比作“小山”“棒球棒”,运用比喻修辞性语言,可更加真切地刻画其形象。而后在老渔民回忆卡萨布兰卡酒馆往事时,将聚集的马尾藻比喻成小岛,而在随浪摇摆中又比喻为黄毯子,这些修辞性语言,可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而且也能就此增加作品语言词汇的感染力,以免平白语言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此,修辞性语言也是《老人与海》中语言特的直观展现[2]
(四)长短句合理搭配
《老人与海》中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准,是因为作者在其创作中,多以长短句交叉配合的方式,在不影响作品完整度的同时,也能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据调查:在外文作品中,若每个词句的单次数量大于25个,则证明此句式较为复杂。一旦句式复杂度较高,不利于读者快速把握词句含义。然而,《老人与海》中多以短句为主,配合长句传递故事深意。短句词汇的应用可实现简单化阅读。所以,长短句的合理搭配,也是促使文中
语言更加鲜明的关键原因。
读老人与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