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锻炼与健康的论文
全面正确地认识健康的现代含义,关注体育健康,建立和谐体育健康生活方式,是当今人们面临的理性选择。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体育锻炼与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体育锻炼与健康的论文篇1
关键字:体育运动、体育教育、身心健康
引言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意识到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和体能。然而当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面对压力、遭受挫折而出现心理障碍时很少想到通过运动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人们更不知道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预防一些心理疾病、保证心理健康的最佳方法。实际上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人们要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那么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有自己的
主见不盲从不轻信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有效手段可锻炼人的意志增加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人身心愉快并能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智力功能 想像力和思维能力。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通过体育运动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可使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能开发具有促进作用。智力功能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 在运动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同时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的袖珍模式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在体育运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因素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者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失意、疲劳等这当中包含了来自生理、心理、体内、体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和磨炼后不仅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可以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
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乐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而那些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然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项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在充分发挥个人技术特长的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忍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四 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五 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预防和心理疾病。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
0 名心理医生中有 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方法。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做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地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且发现适当的步行达到最大吸氧量的 35~65亦能降低焦虑状态的血压。
六 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七 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体育教学受到一定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与技术技能需要在课外与校外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才能掌握与巩固体育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术技能。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八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因为体育运动引起人体构造和功能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系统的锻炼才能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水平的增强。如果中断锻炼则体内各器官和系统的构造及其功能会逐渐消退另外体育习惯已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内部的动力此时主题的行为是靠内心驱使的而不是靠外在的约束和限制。据此体育教师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为兴趣是习惯养成的前提二要强化监督管理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已形成运动心理定势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
教育。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因此,体育运动对于当代大学的身体素质、身心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 宜春医专学报 , 2000,(S1)
[2] 李世芬. 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 现代大学教育 , 1999,(06)
关于体育锻炼与健康的论文篇2
健康促进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参加身体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利用体育锻炼改善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已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因此,我个人认为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以体育为手段,以健康为目
的。
体育锻炼具有深厚的众基础,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
为了研究参加运动的作用,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兔子、鸽子从小就关进笼子喂养。这些小动物长大以后看起来好像发育正常,甚至还有很强壮的感觉。但是,把它们放出笼子后,兔子跑不多远,就会倒地;鸽子在空中飞了几圈便栽下来,圈养的肉鸡被宰杀的时候,折断翅膀是常有的事。解剖分析发现,兔子死于心脏破裂,鸽子死于动脉撕裂,而肉鸡的翅膀则是骨折、韧带断裂或关节脱臼。这个实验说明,生命在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