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立行•观察
课堂呼吸栏目编辑吉萍jcjx533@163
为什么是“碧绿的天”
肖玮,徐樑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故都的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早晨起来,泡 —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学生提出疑问:“天为什么是碧绿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张广录老师曾给出过很有启发性的分析:“‘碧绿’在这儿不是生活用语,而是文学用语。古代文献中,蓝天写成‘碧落’是有传统的。白居 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而郁达夫是一个沉浸在传统文化之中的文人,对这些传统典故烂熟于心,当然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写上‘碧绿的天’。这个似乎是‘误用’的词语,正好给我们预示了郁达夫的特殊身份:传统文人,有其一整套特有的语言表达系统,和生活语符系统有所区别。”
江南的冬景之所以详引张老师的论述,是因为这段分析大致包含如下论证逻辑:第一,语言存在于文学和生活两个不同的表达系统中;第二,“碧绿的天”属于传统文学的用语;第三,郁达夫是传统文人,所以在其笔下出现这样的语词实属自然。就 第一点而言,笔者曾在《语言的系统与作者的自由》一文(《语文学习》2013年第2期)中有所论述,语言表达系统的不同是一个值得语文教师重视的教学点,在此不再赘述。
从第二点来看,我们不禁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碧落”“碧天”等搭配固然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语词—除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之外,还有“碧 天忽已高,白日犹未短”“水泛碧天”“碧落空歌黍米珠”“墨研清露月,琴响碧天秋”等等—但
文章编号:1〇〇2 -2155(2021)01 -0038 -02
是在古典文学中从未有过以“碧绿”一词来形容“天”的用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碧”解 释为“石之青美者”,即一种青的石头,而“青”在彩用词中则介于蓝、绿之间,既可以偏指蓝,也可以偏指绿。在偏指绿时,古典诗文中的“碧”多用以形容水和草木;而在“碧天”这一搭配中,“碧”则偏于青蓝的彩,“碧天”其实是青天、蓝天之义,并不会让人理解为“碧绿”的天空。如 此看来,“碧绿的天”这一搭配在古典文学中也非常见。
从第三点来看,郁达夫尽管是一位现代作家,其小说创作在当时也引领潮流,但他确实受传统文化的
影响很深,其才子气、名士气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也屡屡被提及,其散文作品中也多有古典文学的痕迹。例如《江南的冬景》中著名的一段:这平,亨■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亨啤 ++,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
加点的四字短语其实都可以视为古典文学的回响,尤其是“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还构成了典雅的对仗,这些都足以体现出郁达夫的古文修养。而本文中颇能与“碧绿的天”形成对照的则是“若遇到尽印甲_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寧孝聲率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一句,其中“风和日暖”同样是古典式的四字短语,而“青天碧落”四字则更是“碧绿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21.1
立行•观察
jcjx 533@163.c o m 栏目编辑吉萍课堂呼吸
39
天”的古典转译。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深受古典文学熏陶的 作家也有选择的自由。以《故都的秋》而言,我们 很容易发现作者在文中会刻意地使用一种接近口 语的表达方式: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 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 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
得很长。)
“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这样的口语化、生活化的语句和《江南的冬 景》中的典雅表达差别甚大,可以说完全属于不 同的语言系统:《江南的冬景》中没有“啊”“哩”之 类的通俗语气词,没有“息列索落”这样的拟声 词,也没有生动的对话(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同 样是语气词b a ,在《江南的冬景》中用的是偏古典 的“罢”,而在《故都的秋》中则用的是通俗的 “P 巴”)。如果将郁达夫的古典名士气视为作家的 常态,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故都的秋》中的这些 语句是在刻意追求一种通俗化的表达效果。这很 可能是因为作家希望能用这样的语言更好地表现 文中所涉及的一些市井生活景象,例如“牵牛花” “枣子树”等,这类景物在古典文人的笔下显然是 比较少见的。
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发现《故都的秋》中同 时也暗含着文人的风雅。例如“在南方每年到了 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 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里涉 及的景物反映的完全是古典文人的乐趣;而“不 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 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 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了”之类的语句,则更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人趣 味。综合来看,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篇雅俗交 织的散文,其中同时容纳了风雅与市井的不同景 物,也同时容纳了典雅与通俗的不同语言。用孙 绍振先生的话来说,“他非常有意识地让雅趣带 上世俗的彩”。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到“碧绿的天”这一语 言表达,我们也可以认为它同样体现了雅俗交织 的特征:其来源显然是古典文学中的“碧天”,但 是“碧天”这样典雅的语词出现在这样的上下文 中并不合适: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 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 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天,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作者在这段话中写到“租一椽破屋”“泡一碗 浓茶” “向院子一坐”“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 声”,这些景象都属于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有学 者认为这是一种文人雅趣,但在院子里饮茶、饮茶 而求“浓”的做法其实更接近市井俗趣,这与文人 在书斋中品茶的清雅相差甚大。古代文人会觉得 浓茶伤脾胃,而主要用以漱口或治病。为了与这 种市井趣味配合,作者在语言表达上也理应追求 通俗化的效果。而对于一个熟
悉古典语言的作家 来说,他在形容天空时自然会先联想到“青天” “碧天”之类的古典语词。相对来说,“青天”比 “碧天”更口语一些,所以在下一句中得到了直接 使用。此外,古代也有“蓝天”这一搭配,但往往 以“蔚蓝天”的组合,多见于与宗教有关的文字 中,而非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常用语。于是,在对语 言通俗化的整体追求中,“碧天”这种古典语词必 须被拆解得更加口语化:首先,“X X 的X X ”是口 语中常见的组合;其次,“天”被双音节化成口语 中的“天”;再次,如果“碧”也必须被双音节化、 口语化,那么最常连用、也最接近通俗口语的“碧 绿”一词便进人了作者的视野—
这恐怕就是
“碧绿的天”这一特殊搭配所产生的内在机理。 它未必是一个成功的语言表达,但其中体现出的雅 俗交织是《故都的秋》这篇雅俗交织的散文中的一个 微观标本,应引起我们的阅读关注。
参考文献:[1]
张广录.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J ].中学语文教学,2011 (〇.
[2]
孙绍振.《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
趣[J ].语文学习,2005(10).
zhongxue yuwen jiaoxue cankao*gao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