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鉴赏题的解答策略
要:《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考“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解读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要内涵和艺术特作出分析与评价”,此即所谓鉴赏。
关键词:诗中意象;思想感情;艺术手法
作为各地高考的必考题目,古诗词鉴赏一直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研究这一题型的解答策略很有必要。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浅陋心得,与大家探讨。
一、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我们常常把作者写入诗中的物象称为诗歌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意象形成了其独特的含义。如,“杨柳”“长亭”“酒”成了送别诗中的“常客”;思乡时候更是不能没有“月亮”与“鸿雁”;愁苦时,“梧桐”“细雨”“芭蕉”“高楼”常伴主人公左右。“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诸其上,因此,只有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正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2012年江苏高考卷考查到秦观的《江城子》,出题者要求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在准确把握这首词关键意象的前提下作出回答。首先要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杨柳”“飞絮”分别代指什么,“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指恋人分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指青春流逝。”再结合意象的内涵来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伤春离别之情,久别怀人之情”。
二、准确把握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有效提示点之一——诗歌题目
古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就已经自觉地对诗歌进行了分类,而题目常常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分类标志。比如,看到《送魏万之京》《别董大》《赠汪伦》,就知道此诗属于送别、离别类,《咏柳》应该是咏物诗,《咏怀古迹》就是怀古诗等。古诗中通过题目就可以直接分类的有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其他类型的则一般不适用此法。
2.有效提示点之二初见嵩山——诗歌作者
诗歌作者不同,所映射的时代背景就会不同,艺术风格也会不同。比如,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不仅仅是因为他人生中的两次被迫害,主要是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成为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同时极大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所以,我们如果了解作者的身世和思想,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