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组别:A076
专业分类:公共课
课程名称:语文
2009年全国职业培训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朦胧诗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感悟《致橡树》所抒发的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及健康高尚的爱情观
3、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
4、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对诗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的理解。
授课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体上采用: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内容美。
学时:2课时
授课过程
导入: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吟唱爱情的美好,例如《诗经》中的描写“静女其姝,俟我一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到现代的徐志摩的爱情诗,还有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的描写:“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等等,可见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选择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显得尤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1、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1982年,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男女爱情舒婷是一位感情型的诗人,她的诗歌创作宣言是:写人的价值与尊严。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后对“”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3、朦胧诗
产生于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  (不同彩,突出)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二、解题:
【教师】:诗的题目《致橡树》中,“致”是动词,橡树是宾语,那么“致”是什么意思呢?其主语是什么?由此可见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明确 :“ ”: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主语是:木棉(被省略),致的对象(宾语)是橡树,即为:木棉对橡树的表白。可见本诗的主旨是:以木棉对橡橡树的倾诉为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鲜明地提出了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平等、炽烈、深情。众所周知,爱是建立在彼此欣赏、相互喜欢的基础上的。于是在诗中的橡树:象征男性美;木棉象征:女性美。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 便是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三、整体感知
1、利用多媒体播放《致橡树》,听配乐录音朗读。(领悟诵读之美在音乐里寻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意境,并思考本文的结构及内容。
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纵观全诗,可发现舒婷的这首《致像树》分为上下两节,请同学们划分出上下两层。
五、分析内容与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还不够”)用六个比喻否定了几种庸俗的爱情观。
(全体学生朗读第一层)
学生思考:诗人列举了哪几种传统的爱情观?为什么要否定这些爱情观?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甚至可以不顾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
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教师】对这种爱情,诗人是什么态度?出表示程度的词语。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 绝不像”(学生一起读出来),其中“绝”字表现了决心之大。
第二: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痴情的鸟儿只是单方痴恋,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知道头顶还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所以,这种因为爱而没有了自己的爱情是不可取的,也是对自己的不公平。
【教师】对这种爱情,诗人是什么态度?出表示程度的词语。
坚决予以否定。“绝不学”! 其中“绝”字表现了决心之大。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因为,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教师】对这种爱情,诗人是什么态度?出表示程度的词语。
对这种自我牺牲精神,诗人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男女的爱情关系不能只是单方面的。“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
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样呢?
第二层:(从“我必须”到结尾),描写诗人理想中爱情。
(全体女生朗读诗歌第二层)
【教师】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第一:作者强调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眼)
“站在一起”,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的。
诗人不愿作凌霄花,不愿作痴情的鸟,不愿作泉源,甚至不愿作险峰、日光和春雨,诗人所追求的是平等:你是一棵树,我也是一棵树,并且是并肩站在一起。
第二:强调爱的双方的关系。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相濡以沫。
第三:男女双方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瑞人们面前。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比作刀、剑、戟,得出男子汉的形象就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阳刚之美。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红颜薄命”,杨玉环缢死“马嵬坡”孟姜女哭倒长城;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祝英
台不能同生同坟台,历史、文学展现女性的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第四:怎样的爱情才算是做到了平等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人,是能够共同分担困苦,共同享受欢乐,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他们的心永远是相通的。
第五:诗人歌颂的伟大爱情是什么呢?
(男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伟岸的身躯” 指男性的阳刚之气以及事业、成就等。“坚持的位置”指“橡树”作为一棵与“木棉”并肩而立的树,所应具有的正确位置,喻指平等的爱情。“足下的土地”是“两棵树”共同生活的土壤,是息息相通的,有共同体的志趣、理想的含义,仍然体现平等的观念。
总结全文: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六、艺术特:
学生讨论总结
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
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
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七、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教师】⑴爱情是美好的,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能不能品尝男女之间的爱情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⑵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追求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