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号《冬阳·童年·骆驼队》阅读及答案
——附《城南旧事》原创读书笔记
一、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电影斗牛剧情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一、课文中有三处划线句,分别在开头、中间、结尾的思路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文章中作者说骆驼“那样丑的脸”,是不喜欢吗,从她学骆驼磨牙中尼读出了什么?
三.文章中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origina
四、文章中,当我和爸爸说了自己关于骆驼铃铛的理解后,“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你认为爸爸想了什么内容。
五、本文中突出的骆驼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A有两个驼峰,力气大,会驮煤。B脸丑牙长大鼻孔,态度安静。
C沉得住气,不着急,性子慢。  D挂着一个铃铛,声音好听
一、课文中有三处划线句,分别在开头、中间、结尾的思路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开头:总起全文,点题。
中间:过渡,写到我思念骆驼,也为后来远离骆驼与童年铺垫。(同时点出标题中“骆驼”与“冬阳”的关联。)
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明题目中的三个词语的含义。说明在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
二、文章中作者说骆驼“那样丑的脸”,是不喜欢吗,从她学骆驼磨牙中尼读出了什么?
我虽然虽说觉得骆驼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而仔细的观察,反而有一种亲切感。主要表现孩子的好奇的心情和天真的神态。
三.文章中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主要表现出对童年(童年的景物、心情)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叹息遗憾之情。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四、文章中,当我和爸爸说了自己关于骆驼铃铛的理解后,“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你认为爸爸想了什么内容。
爸爸是在想孩子的话是不是有道理,更多的是想理解孩子的幼稚想法,想如何回答孩子才能够不影响孩子的天真心灵,去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自尊心。
五、本文中突出的骆驼最大的特点是什么:(C    )
A有两个驼峰,力气大,会驮煤。B脸丑牙长大鼻孔,态度安静。
C沉得住气,不着急,性子慢。  D挂着一个铃铛,声音好听
琼瑶的电视剧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材料之一:
骆驼,别走!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读《城南旧事》笔记
我不是北京人,亦不是作者那个年代的人,按理说对作者的好多字句本不该懂的,但看这书却很是畅快,甚至觉着自己就该是那个小英子,仰着头看城南琐事。
最喜欢的是书里的老北京味道,那些“唱话匝子的”,“卖晚香玉的”,“收电灯泡儿的”是最让人向往的。先一个定是个穿一件灰长褂子的平头老先生,带一个大块头磨得厉害的“话匣子”在人家门口踱步。一双长了老茧子的手还在“话匝子”上不时来回摩挲着调调按按的,很像个内行的样子。“卖晚香玉的”该是女人吧。可以是二十几的大姑娘,包一块蓝底印花的头巾子,着一件嫩绿的长布裙,几根手指在花间摆弄,也不敢上前叫卖。也可以是三四十岁的妇人,穿得黯淡些,头巾子也磨了些针脚。在马路上见着了谁家的孩子,就要上去摸摸看看,也顾不上叫卖了。或者是六七十的老妇,几根枯下来的手指捏着一串玉兰的花柄,问“姑娘要不要?”那“收电灯泡儿的”又不修边幅些了,指甲灰灰的,一件对襟大褂开口闭口的“大哥,大儿”。我很奇怪,自己本是没经历过这些人的,却好像都是很熟悉的,大概这是一种中国人的记忆吧。
旧时的那么好玩的北京,加上小英子那么个穿了件袄子乱跑的小家伙,就更有意思了。想啊,在冬天的早上,阳光透过糊窗的桃花纸映到被子上,屋子里只有那一片不阴冷的地方。那些细细小小的近似透明的小绒丝就在阳光里缓缓悬浮着动,好像都成了嫩金的。一只软软的小手从被子里伸出来,在上下抓那些尘埃,却怎么也能够不着似的,就在那儿撒着娇喊:“宋妈!宋妈!”
书里每一个小故事都很安静,小英子以她独特的小孩子视角,与每一个看起来像或不像好人的好人打交道,使我不得不想起,世上本没有好人坏人疯人一说的,只是境遇不一样罢了,他的感觉人家也不能体会,便草草扣了个坏人疯人的帽子,每个人都有可怜处的。小英子能理解人家了,自然不觉得人家不好,譬如秀贞,她并不疯啊,不过是相思成病,小桂子回来了,她也一定就好了。
而社会的走向总比英子心智的成长快,小小的英子看到了很多有悖于她想象中美好的世界,现实让她的朋友,她的家人,她爱的和爱她的人一个个离开了英子。每一篇故事都很美,可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消失在了英子的眼中。也许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离别的过程,或说是一个不断承担的过程。当小英子听到爸爸的花儿落下时,表现出的镇静,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她长大了,不是因为心的麻木,而是她已经知道了离别的意义:当马蹄声得得远去的时候,即是天涯,与其难过,不如珍藏。
书的最后,英子也将离开,离开她熟悉的北京城南,离开她的童年,离开形形的人,那段不可复制的时光,裹着一点哀愁,一点笑声,一点花香,几声驼铃,都埋在了半敞的朱门内,院墙下。多想帮小英子叫住那个冬阳下的骆驼队:“骆驼,别走!”但那些个软软的蹄子早踏上了路,在多少个春夏秋冬中,不急不缓地行走。
                        (本文是某校初一学生的写作笔记,写于2009年10月份)
思考:你能出这篇文章中的哪些语句与原文内容对照的部分吗?
课外阅读材料之二
《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
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三个大是什么字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
了。
  思考:《朝花夕拾》你还读过哪些?书名的这四个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结合课文说说吗?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阅读思考提示:
《骆驼别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