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描写桂花的句子【课时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回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谜语:八月放异香。(打一花卉名)
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桂花有什么印象。
(2)板书课题:桂花雨。
2.想象情境,理解课题。
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情景? “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补充材料,简介作者。
(1)桂花雨给作者琦君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难忘、美好的回忆。作者将这些美好的回忆记录于笔端,写成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桂花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作家吧!
课件出示: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人(今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当代女作家。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部,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等。
(2)指名学生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化对桂花的“香”这一特点的认识。接着,根据课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桂花雨”的情境,感受桂花飘落的美。优美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期待。
板块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指名轮流读课文,随文正音识字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读得是否正确、通顺。
2.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根据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要素,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2)引导交流,梳理课文内容。
预设:第1~2自然段写作者儿时在故乡与父亲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第3~6自然段写作者在故乡院子里,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摇桂花的事情;第7~8自然段写作者迁居杭州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设计了“三读”课文。一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字音读准;二是让同桌互读课文,旨在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三是默读,思考课后第一题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三次读,读的目的清晰,有层次。
板块三 自主识字,抄写词语
1.学习要求会认的字。
(1)字理识字,学习“箩”。
①读句子:“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课件出示:
箩,形声字。竹表义,篆书之形像竹叶,表示用竹子编成的筐;罗表声,罗本指细丝编成的捕鸟的网,表示箩是以细竹篾编成的筐。声旁简化。本义是用竹编制的盛器。
用竹篾编制的器具,大的多用来盛东西,小的多用来淘米:箩筐、淘箩、稻箩、笸箩。
②引导看图:“箩”是什么意思?(一种竹编的盛器)怎样记住这个字?(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2)联系生活经验识字,认识“杭”。
①读句子:“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了解杭州吗?你对杭州有什么印象?(中国丝绸之乡,桂花之乡)
2.学习要求会写的字,读写词语。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
课件出示:
桂花 糕饼 杭州
(2)说说书写带点的字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书写:“懂、糕、饼、浸、缠、捡”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浸”字右上是“彐”,中间横笔右端不出头。“捡”字右部是“佥”,不要漏掉中间的一横。“茶”字最后两笔都是点。
(4)抄写词语。
3.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琦君的《桂花雨》全文。
(2)完成课本词语表中本课词语的听写。
【设计意图】通过字理识字、联系生活经验识字、学生提示书写要点等途径学习字词,主要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
2.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内容
1.导入:“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摇着故乡的桂花树,桂花纷纷落下,啊,真像是在下雨!这节课,让我们一同到文中去感受那场缤纷香甜的桂花雨吧!
2.学生小声读课文,说说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段落。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赏桂花,爱花香;收桂花,摇花乐;带桂花,思故乡。
【设计意图】以“香”和“雨”导入,从味和形两方面突出了桂花雨的美好,再次揭示了课题。引导学生读课文,回顾内容,进一步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为下面的品读词句、体会感情作铺垫。
板块二 品读“赏桂花”,感知爱花
1.默读课文“忆赏花”部分(第1~2自然段)。勾画出描写作者喜爱桂花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语句及写的批注。根据组员的交流,修改、补充自己的
批注。
3.全班交流:作者回忆儿时与父亲赏花的片段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1)指名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指名读句子。提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的?
(3)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桂花香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有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本环节通过默读、抓关键句子、批注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同时感知到桂花香是作者喜爱桂花的情感源头。
板块三 品读“摇桂花”,体会快乐
1.读重点文段,寻觅“花香”。
(1)引导:桂花的香气沁人心脾,怎能不令人喜爱呢?课文中还有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默读课文,回忆“摇花乐”这一部分(第3~6自然段)的内容。
默读课文,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在句子旁边作批注。
②组内交流。读句子,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③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课件出示: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③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体会句子的意思,初品“花香”。
(1)指名读句子①,说说“至少”“浸”分别是什么意思。
预设: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浸:泡,使渗透。这两个词写出了花香浓郁,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香气的美好意境。
(2)想象画面:香气会飘到哪里?人们会有什么表现?
预设:花香会飘到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等十几户人家的院子里,乡间小路上,村头、村尾,菜地里……人们会深呼吸,使花香沁入肺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个句子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表达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3)指名朗读句子①,提示:读好“香飘十里”“至少”“十几家”“没有不”等词,语气加重,语速舒缓,感受桂花香气的浓郁和悠远,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句子②,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这句话写出了摇桂花的原因,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3.想象场面,感悟“摇花乐”。
(1)提问:大家是怎样摇桂花的呢?指名分角朗读第5自然段中的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我”对摇桂花的渴望、急切的心情,说明“我”非常喜欢摇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