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材料的选择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材料包括:乐器、音乐和配器方案。为学前儿童选择打击乐器演奏材料时,也要分别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乐器
在为学前儿童选择打击乐器时一般应考虑:
1、乐器的音要好。如铃鼓鼓面一般不宜选用塑料制的或铁制的。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儿童打击乐器中,常有一些代用材料制成的。虽然教师为了解决当前教学的需要,也可以选用代用材料制造的打击乐器。但在选购时,也应注意乐器的音。如塑料制成的单响筒、双响筒、沙球、圆弧响板等,一般音尚好,使用寿命也较长。但全部由塑料或铁皮制成的铃鼓、铁合金制成的锣、钹等,则一般音较差,选购时应十分谨慎。
2、乐器的形状、大小、重量应适合学前儿童持握。如铃鼓直径一般不宜超过15厘米,最好选用12厘米左右的。碰铃铃口的直径最好在3厘米左右;三角铁钢条的横断面直径最好在3厘米左右;木鱼的底面积一般不应大于儿童的手掌面积等等。
3、乐器的特定演奏方法要适合特定年龄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
如:3~4岁儿童可以选用的乐器有:铃鼓、串铃、沙球、圆弧响板和碰铃。前3种乐器的奏法都是右手持乐器,再用右手拍击左手使乐器发音。圆弧响板的奏法略有不同,即左手手掌托住圆弧响板不动,右手先上提然后再向下拍击使乐器发音。碰铃的演奏法也与此类似,左右手各持一个碰铃,然后用类似拍手的方法使之相互撞击发音。
以上五种乐器的奏法很类似儿童拍手的方法.均以臂的大肌肉动作为主。除碰铃外,各乐器演奏时对手、眼协调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比较适合于3~4岁的儿童。另外,大鼓也是这一年龄段儿童可以选用的。
4~5岁儿童除了可以继续选用上述乐器以外,还可以选用木鱼、蛙鸣筒、小钹和小锣。木鱼在敲击时需要使用腕部的小肌肉,对于手眼协调也有一定的要求;蛙鸣筒在刮奏时需均匀地持续用力;小钹和小锣在击奏时需有控制地用力。这些演奏要求比较适于4~5岁儿童。另外4~5岁儿童还可以选用铃鼓的摇奏法。
5~6岁儿童还可以增加选用双响筒和三角铁。这两种乐器的演奏对用力均匀和手眼协调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比较适合于5~6岁儿童。另外4~6岁儿童还可以选用圆弧响板的捏奏法、沙球的震奏法和小钹的擦奏法。
二、音乐
为学前儿童选择打击乐器的音乐时,除了应注意节奏清晰、结构工整和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为3~4岁儿童选择的音乐,最好是儿童比较熟悉的歌曲或韵律活动的音乐。音乐的节
奏最好比较简单,结构大多数应是短小的一段体。
为5~6岁儿童选择的音乐,除了可以继续选用歌曲或韵律活动的音乐外,还可以选用一些器乐曲。音乐的节奏也可稍复杂一些,结构可以是一段体,也可以是两段体或三段体。在选择的音乐中,最好能够包括一些比较鲜明的、有规律的对比因素,即乐曲的乐句与乐句或乐段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三、配器方案
(一)配器方案的特点
为学前儿童选择的打击乐曲配器方案应具有以下特点:
1、适合学前儿童的实际能力
适合学前儿童的实际能力,在这里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适合学前儿童使用乐器的能力。即配器方案中选用的乐器种类和演奏方法应是特定年龄阶段儿童能够接受的。应以大肌肉(手臂)动作为主、手眼协调要求较低的动作逐步过渡到部分利用腕、指动作和手眼协调要求较高的动作为选配原则。
其二是,适合学前儿童对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配器方案中的节奏变化和音变化,其频度和复杂程度应是特定年龄阶段儿童能够接受的。如:
在为3~4岁儿童选择的配器方案中,一般宜在乐段之间变化音。如歌曲《这是小兵》、《大雨小雨》、《大猫小猫》等。在节奏方面,基本上是一拍一次或两拍一次的均匀节奏。大多数情况下,是整个乐段从头至尾齐奏,中间没有音的变化。如《瑶族舞曲》A段。在小班末期,可以在暗示的条件下,让儿童对音的安排作出选择。如《军民大生产》。
在为4~5岁儿童选择的配器方案中,一般可在乐句之间变化音。节奏主要是一拍一次或两拍一次的均匀节奏。偶尔也可以出现不同长短的音符组成的节奏型。如:×—×— | ×××— |;×— | ×× |;××× | ×× |等。一般情况下,采用乐句之间变化音的设计。如《进行曲》。
在中班末期,偶尔也可以采用在乐句中间变化一次音的设计。如歌曲《郊游》等。有时也可以用在乐句最后一个音上变化音的设计。如为了加强气氛,最后一个音可以全体乐器合奏。
八月桂花
在为5~6岁儿童选择的配器方案中,不仅可以考虑在乐段之间,乐句之间甚至乐句之中变化音,还可以考虑在乐段之间、乐句之间甚至乐句之中变化节奏。如《送我一枝玫瑰花》等。
2、有一定的艺术性
有一定的艺术性,在这里也有两个意思。
其一是,配器产生的音响效果能够与音乐原来的情绪、风格、结构相一致。如乐曲《小看戏》是首东北民歌,原曲设计时用小锣按××节奏型在每句末尾演奏,就很贴切。
其二是,有一定的个性和趣味性,能够通过重复强调出作品的整体统一性,也能够通过适宜的变化增加作品的丰富性。
(二)打击乐曲的编配步骤
配器的步骤有以下五点:
1、熟悉音乐。对音乐进行反复哼唱、弹奏、倾听和感知、体验。
2、揣摩、分析。揣摩音乐的情绪、风格和趣味,注意抓主要矛盾,对非主要细节做“省略”处理或“模糊
”处理。分析音乐的节奏特点和结构特点,感知音乐结构中的部分与主体的关系、重复与变化的关系。
3、安排节奏型和音的布局。既可以通过节奏和音的改变强调“变化”,又可以通过节奏和音的改变强调“统一”。对于小年龄的班级,比较简单的作品,可多采用“相辅相成”的处理方法,即音乐的节奏密,配器的节奏也密;音乐的节奏疏,配器的节奏也疏。对于较大年龄的班级,比较复杂的作品,偶尔也可能采用“相反相成”的处理方法,即音乐的节奏密,配器的节奏就疏,音乐的节奏疏,配器的节奏就密。
4、试奏和调整。
5、记谱和转换乐谱。(目前幼儿园常用的打击乐乐谱有三种:动作总谱、图形总谱和语音总谱。三种总谱的特点和具体设计方法详见本章第三节。)
范例一:中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八月桂花遍地开》
(一)熟悉音乐、分析作品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旋律优美,情绪悠扬、轻快的江苏民歌。全曲结构工整,共由四个乐句组成,符合启、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反复吟唱,可知第三乐句在节奏、力度等方面和其余三句呈鲜明的对比。
(二)安排节奏型
在为乐曲选择节奏型时,可根据上述音乐结构的特点,考虑用同一种节奏型表现乐曲的第一、二、四乐句(如××× |×××|或×××| ×××|),而用另一种合适的、有对比性的节奏型表现第三乐句(如可采用××| ×××|的节奏型表现该乐句)。再仔细推敲、揣摩,可以感受到××× |×××|的节奏相比较×××| ×××|更具有摇荡跳跃的舞蹈感,因而更符合乐曲的特点。此外,为了体现乐曲悠扬的情绪特点,每一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可考虑选用× - |的节奏型。
(三)根据音乐结构、性质确定配器方案
(1)因第一乐句悠扬轻快,节奏型为××× |,富有舞蹈感。因此,可考虑用碰铃演奏每小节的第一拍即四分音符节奏,以增加舒展悠扬、清丽优美的感觉;每小节的第二拍,节奏转八分音符,此时,碰铃的延音已消失,为了体现活泼、轻快的旋律特点,可考虑用音较清脆的圆舞板演奏。
(2)第二、四乐句重现第一乐句的音响。
(3)第三乐句轻松、诙谐,旋律两小节为一分句,可以认为是同一动机重复出现两次,节奏型为××| ×××|××| ×××|,可以考虑用全体乐器演奏的方式演奏××|处,以强化突出乐曲原来潜伏的热情。而在×××|处,则用碰铃演奏,以表现轻松、诙谐的趣味,并与××|处形成对比。
(四)试奏和调整
通过试奏,教师努力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大致的总体音响的表象。如有必要,可对原配器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期获得更好的整体音响形象。如乐曲最后两小节可采用三种乐器(碰铃、铃鼓和圆舞板)按节奏型××|××|齐奏,以产生较强的稳定感和结束感。
(五)记谱和转换乐谱
教师可根据配器的情况来选择或创造合适的变通总谱。在动作总谱、图形总谱或语音总谱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可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爱好等因素来决定采用何种乐谱。如可将《八月桂花遍地开》转换成动作总谱或图形总谱的形式:
八月桂花遍地开
注意:以上总谱主要是给教师看的,幼儿只需学会随旋律做动作、看图即可。
此外,打击乐曲的配器方案可以由教师独立设计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