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民俗范畴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事象。在这些节日里,积淀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传承。潮汕地区一年中的一些重大时节以及活动,有不少可以在潮汕俗语中得到反映。
一、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春节,新春伊始,万象更新,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了。在这个节日里,潮汕人最注重的,就是祭祖和拜年了。根据嘉庆《澄海县志》载:“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次男女各拜家长,长幼以次递拜。然后出拜亲友,更相为贺,名曰‘拜年’,各设酒肴相邀饮。”这拜年的习俗在现在还很流行。所以每当正月初一、初二两天,大街小巷,挈妇将雏,手持礼袋,脸溢春光,见了面互道“恭喜”,“发财”,互换大橘(谐音“大吉”)。而且,拜年的时候必须在初一、初二两天才显得诚心诚意。否则得诚惶诚恐地说:“我来拜个晚年。”因为潮汕俗语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二、正月正,新囝婿,上客厅。
在新春两天的拜年活动里,初二这一天,作女婿的要送妻子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所以,潮汕俗语又说:“正月正,新囝婿,上客厅。”
三、初四过,各人觅工课。
新春的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这天,上天的诸神回来了,该放松的也放松了,该热闹的也热闹了,人们都必须按部就班,真真正正是:“初四过,各人觅工课。”
四、食了七样羹,食老变后生。
正月初七是人日,潮汕地区习惯吃七样羹。潮俗说:“食了七样羹,食老变后生。”说明这七样羹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一般是取七种蔬菜合在一起煮了吃,而且这七样蔬菜还要有好意头,如萝卜取其“清白”,葱取其“聪明”,厚合菜取其“百合”等。其实,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根据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可见在南北朝时已有此俗。
五、十五正来看灯。
元宵是喜节,各地花灯高挂,热闹非常。赏灯一俗,传说自汉代就有了。汉惠帝刘盈死后,周勃、陈平扫除诸吕,拥刘恒为帝。平定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每当这个晚上,刘恒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是元宵的开始。而正式在上元夜燃灯之俗始于隋唐。
潮汕人说对一个人以后必定有出息要刮目相看,喜欢用“十五正来看灯”。因为在潮汕,元宵节的欢乐喜庆气氛,甚至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元宵夜的活动很多,主要有赛花灯,最著名的莫过于以戏剧小说人物为题材的百屏花灯了。
六、勿乞人画落灯橱。
元宵赏灯,特别要提的是灯橱,俗话说的“勿乞人画落灯橱”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做坏事,否则,难免要被人家编成故事抖出来。
灯橱是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灯式,它的形状像是横置的长橱,用方形小木条制成一个立体长方形木架,底部和顶部各安上一块薄木板,顶上的木板挖3个圆孔,用来通风透气。木板的前后两面,再用木条分成3格,用白竹纸蒙上。白竹纸上描绘各种各样的彩图,然后用三盏玻璃灯放置在木架子里面,灯光映照在画面上,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引得行人驻足观看。
灯橱上的画面内容和描绘的手法,有规范和漫画画法两种。规范画法以工笔淡彩为主,内容多以章回小说、潮剧故事、山水、人物为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芦林会》、《柴房会》,一个灯橱,前三幅后三幅描绘一个故事,就好像连环画一样。最受众欢迎的是漫画式的图画,这种画针对社会流弊、不良现象加以揭发、讽刺。画面彩鲜艳,生动活泼,众喜闻乐见,并且从中得到教育。
七、十五夜抱大猪。
潮汕俗语“十五夜抱大猪”反映的是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在不少农村地区,在元宵节这天,家中主妇来村外选好一块能抱得起的石头,到夜里悄悄搬回自家猪槽边,预卜新年能养大肥猪。
八、坐大菜,明日选个好夫婿。
有一些未婚姑娘,在元宵夜,会悄悄到菜园子,羞答答地坐在大芥菜上面,口中念念有词:“坐大菜,明日选个好夫婿。”
九、清明念修山,做忌粉神主。端午节谚语
“清明念修山,做忌粉神主。”指的那些平时不行动,临事才着急的人。清明是汉民族祭祀祖先、谒坟扫墓的重要日子。潮汕地区也有人在这一天上坟祭祖,同时把荒芜的坟身修饰一番,并把一些白的和黄的纸条压在新培好的墓冢上,这叫“挂纸”,俗称“过纸”。这种习俗,源于古代寒食节。人们把这一禁火活动赋上了介子推的传说。按历法推算,寒食本在清明前三天,后来寒食与清明混在一起。人们乐于在这一天扫墓祭祖,缅怀祖先。
做忌,是祖宗忌日时祭祀,等到忌日时方将神主牌拿出来修饰修饰,岂不是平日里一直闲搁着?
十、五月五,龙船囝,满溪橹。
五月未食粽,破裘唔甘放。
“五月五,龙船囝,满溪橹,”“五月未食粽,破裘唔甘放”等潮汕俗语,就是从潮汕地区端午节赛龙舟和食粽子等习俗演绎出来的。根据潮汕旧志记载:“好事者竞斗龙舟,具银牌,插彩旗,江心悬之,听龙舟竞取,曰夺锦标。”
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很早就有人把它与屈原联系起来。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已有赛龙
舟之俗,龙舟者,无非是像龙型之舟,这种船很早就存在。
粽子到了汉代方有文字记载,不过是竹筒装米煮成的“筒粽”,到魏晋时,才有形似现在的粽子,那时也叫“角黍”,《太平御览》中引晋·周处《风土记》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粽子只不过是当时的一种夏令食品而已,不一定端午才吃。
十一、六月初六要早些。
民间有个笑话“六月初六要早些”,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清事务的人。说有一个笨媳妇,五月初五家家户户舂米过节她不知道,结果这个节过得仓仓促促。六月初六看到有人家舂米,也急急忙忙去舂米,而且振振有词说:“这一次六月初六要早些。”左邻右舍都被她笑倒了。因为潮汕地区有个习俗,如是今年正好是家中亲人死去的第二个年头,家属才在这一天为死者做法事,超渡死者灵魂。这称“过桥”。举行仪式时,必须备办三牲、西瓜等,然后用大米粉末儿蒸制成七块三寸宽、七八寸长的“板桥”和几个“桥墩”,以及一端宽一端窄的“狗舌”,将这些东西在逝者灵前搭起一座桥,这就是传说中的生死桥——奈何桥了。六月初六超渡亡灵,因此,潮汕地区在这一天有诸多禁忌:不到亲朋家串门,否则会给亲朋带来不祥,
晚亡不能出门,更不能在野外露宿。
十二、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会”,民间则叫“鬼节”。传说,从七月初鬼门关打开,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