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五单元教学解读
一、解读游记文学样式——天人合一
综合各种文献,我认为:学者马欣欣对游记散文的定义较为准确:“游记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写创作主体在现实旅行游览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记体文学样式。”
游记散文主要抒写的是作者在游览山水自然景观之时,对于自然山水的一种主观的、自我的感受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感体验,还包括作者在游览山水时,对其经历的感悟思考,游记散文的文化价值正是将景观和情感二者相互融合统一。即所谓“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重点把握1、山水之美感在哪?2、作者游踪记录和游览意图是什么?3、作者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是什么?
二、洞悉教材选编特点——各有风骚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散文中的游记单元,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这四篇课文,体现一个教材编写主题:通过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同时,又呈现这样几个不同:
风景风格迥异:
《壶口瀑布》:雄浑壮美,气势磅礴;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奇绝险远,雪域特;
《登勃朗峰》:威严瑰奇,云蒸霞蔚;
《一滴水经过丽江》:纯净自然,奇幻之旅。
描绘笔法不一:
《壶口瀑布》:定点换景,展现不同视角下的壮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摄影选景,镜头随着时空变换和心境变换;
《登勃朗峰》:写景写人,自由切换镜头;
《一滴水经过丽江》:文化图景,日常生活,瑰丽夜景,时空统一。
融情于景方法不同:
《壶口瀑布》:注重观景体验,写景抒情议论自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探险,拍摄,观景与自己的心路历程融为一体;
《登勃朗峰》:审美风景,审视自然,写景叙事起伏有致,张弛有度;
《一滴水经过丽江》:从时空维度展现自然,社会、风土人情。
三、明确单元教学意图——明确重点
(一)了解游记文体特点,把握游记基本要素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行文脉络
(三)知晓游记不同写法,体会不同游记风格
(四)学习游记写景方法,学习融情于景方法
(五)形成文本自己体悟,能够表达个人观点
(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感受大师语言风格
(七)推敲赏析传神词句,能够发掘绝妙之处
四、实施恰当教学策略——提质增效
游记这种文体阅读,相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教学难度的。但是,随着基础教育中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体会,学生核心素养的增长,我们适当调整完善教学策略,应该会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一)设置情境,巧妙导入
游记文体最大的特点是用文字绘山绘水绘人文绘风土绘心境。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个障碍,就是在于其文本中所描绘的自然山水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很不容易从文本角度理解游记。这样导致图式的搭建过程(也就是脑海中的知识网络结构)显得略为艰难。其实,资讯发达的今天,学生最容易接受视频、音频等流媒体。不过也要看到,现在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过去有很大提升,很多名山大川都曾经游历过。
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方式巧妙导入,
游记散文
一是可以用流媒体技术导入。如在《一滴水经过丽江》设计中,可以用旅游音乐广告片《丽江之恋》导入。视频中有不少丽江美丽的山水画面,观赏性和审美性兼备,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是可以创设情境。 如在《壶口瀑布》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神秘地地方。这个地方的风景可谓是“气势磅礴,壮阔无比,震撼人心,既是中国大陆最壮观的瀑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包容气度的真实写照,”通过一定画面的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一线串珠,巧理思路
游记散文教学必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是文章的行文脉络。游记散文有着其贯穿始终的一条线,即作者的游踪。作者在其作品当中,往往会花极大的篇幅去描绘多处景致和画面。这一幅幅的图画都犹如一条灵动的小河两岸的美景,作者的情感就是贯穿始终的。所谓“天人合一”,所谓“神与物游”的观点,其实就是刘勰的主张作为创作主体的“神”应当和描述主体的“物” 交互融合。只要我们抓住这条线索,游记散文的教学设计也便有线可寻了。教师可以尝试制定一份行程表,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的过程中,将这份表格进行填写。
这样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这四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尝试制作行程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