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易和他的《长恨歌》《琵琶⾏》
⽩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居⼠,⽣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唐代三⼤诗⼈之⼀。⽩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与刘禹锡并称“刘⽩”。
⽩居易的诗歌题材⼴泛,形式多样,语⾔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等。
⽩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的⼤诗⼈,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居易提出了⾃⼰的⽂学主张:“⽂章合为
时⽽著,歌诗合为事⽽作。”
《琵琶⾏》与《长恨歌》是⽩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这两篇作品虽也⽤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个中⼼事件和两三个主要⼈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在最便于抒情的⼈物⼼理描写和环境⽓氛渲染上,则泼墨如⾬,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这种在乐声摹写和⼈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的情感⼒量。
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宫见⽉伤⼼⾊,夜⾬闻铃肠断声”,《琵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淅沥的夜⾬、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构成哀凉孤寂的画⾯,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物、事件统统染⾊,也使读者⾯对如此意境、氛围⽽⼼灵摇荡,不能⾃已。
1.《长恨歌》
汉皇重⾊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初长成,养在深闺⼈未识。
长恨歌 白居易天⽣丽质难⾃弃,⼀朝选在君王侧。回眸⼀笑百媚⽣,六宫粉黛⽆颜⾊。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滑洗凝脂。侍⼉扶起娇⽆⼒,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三千宠爱在⼀⾝。⾦屋妆成娇侍夜,⽟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可怜光彩⽣门户。遂令天下⽗母⼼,不重⽣男重⽣⼥。骊宫⾼处⼊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尽⽇君王看不⾜。渔阳鼙⿎动地来,惊破霓裳⽻⾐曲。
九重城阙烟尘⽣,千乘万骑西南⾏。翠华摇摇⾏复⽌,西出都门百余⾥。六军不发⽆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收,翠翘⾦雀⽟搔头。君王掩⾯救不得,回看⾎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下少⼈⾏,旌旗⽆光⽇⾊薄。
蜀江⽔碧蜀⼭青,圣主朝朝暮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