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文、鱼我所欲也(略)
乙文、晏子谏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偱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
  (1)万钟于我何加 何加:     (2)所识穷乏者我与 得:
  (3)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发粟 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
 
12.文段()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
 
 
--------------------------------------------------------------
乙文(二)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之;有下人之,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
  (1)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      )
  (4)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指代什么?(2)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
 
 乙文(三)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值:遇到。   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败:毁坏,舍弃。  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止:停留。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得也                (2)故有所不辟也         
(3)不忍                    (4)班军而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2分)
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2分)
 
(四)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
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辩,有的版本作“辨”。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所识穷乏者我欤               得:               
曾子之妻市                   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答案(一)9.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乙文翻译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腿下白的皮毛缝制的皮衣,坐在朝堂一侧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答案()阅读两个文言语段
  21.(1)用脚踢 (2),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
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答案(三)1.(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祸患,灾难  (3)丢下,抛弃  (4)于是,就  每词1分。
2.(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3.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
4.舍生取义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胡国的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快要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会做的事吗?”胡国的侵略军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命来代替朋友的生命。”胡贼互相讨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
却侵入了一个讲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得到了保全。
答案(四)、1.给,给予  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到,去,往  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共4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共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
3.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4.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
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