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理性审视——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参照
作者:南文化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5年第4期
    南文化
    [摘要]异地办学,对引进地讲,动力在于市场需求;对输出高校而言,扩招是催化剂。高校原所在地不能给学校扩大规模、优化办学提供用地和资金等支撑使高校眼光向外,引进地的物质与环境诱惑是校、地达成一致的基本要素。上级政府的首肯、鼓励是最终合作的外在政策条件。异地办学解决了大学的发展局限,提高了引进地高等教育水平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因为办学时间短、积累不够等原因,异地办学多多少少地存在着弊端,必须在主体考察、形成特、创新文化、调整关系、明确身份、注重办学效益、人才本土化等方面做好改进工作。
    [关键词]异地办学;动力;弊端;改进
    [作者简介]南文化,江苏科技大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张家港215600)
    高校异地办学是高等学校(简称高校,下同)的母体在原所在地区(一般指地级市及以上地区,简称输
出地或学校、校,下同)外的另一地区(简称引入地或地方、地,下同)以某种形式建立新的相关高等教育机构的活动(简称新校区,下同),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调整发展战略、改革办学体制的有益探索。在此语境中,我国高校异地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1999年大扩招之后的几年中达到高潮”。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江苏省率先迈出试验的步伐,于2006年批准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江科大)与张家港市政府合作办学,建立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以下简称校区)”。①
苏州科技大学怎么样    现实地看,高校异地办学“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即创生型异地办学模式、分割型异地办学模式和延伸型异地办学模式。”张家港校区是遵循“延伸型异地办学模式”的办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即能力延伸、功能延伸和战略延伸”为主、兼有三种模式特点的应用型非独立法人、注重面向所在地区培养经济和社会建设急需人才的新型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