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好事者”注释商榷
                                                宋桂奇
《阅读与写作》2011年9期
柳宗元《黔之驴》开篇写道:“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此中“好事者”,人教社新旧版、苏教版均将其注作“喜欢多事的人”。“喜欢多事的人”即“好事之徒”,其贬义彩可谓明显――《现代汉语词典》在“好事”释义“好管闲事;喜欢多事”后即举例“好事之徒”(第5版第546页),可谓力证。但在笔者看来,《黔之驴》中的“好事者”却并非“好事之徒”。
联系原文,我们自不难看出,“好事者”所做之“事”(船载驴以入)显然是出于对“驴”的喜爱,不者,他又为何不惜人力物力长途搬运?不者,在“至则无可用”之时,他又为何不予以宰杀却“放之山下”?虽然,他始时爱“驴”是为了求“用”,而结果却“无可用”,这确有劳命伤财之嫌,但此举明显于人无害;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对他予以贬斥?即以作者柳宗元来说,他“恒恶”的只是“驴”一般“出技以怒强”的“世之人”(《三戒》序),显然是不包括“好事者”在内的;事实上,
如果没有“好事者”载驴以入,《黔之驴》一文也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柳宗元更应该感谢“好事者”才对呢!——笔者也知,这么说有将文学混同现实之嫌,但它却也符合常情常理,再说,柳宗元自己也坦承事有所本:“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三戒》序)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好事者”自身喜好还是从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来看,我们都是不出任何理由将文中“好事者”视为“好事之徒”予以贬斥的。
汉语中,虽“好事者”用例繁多,但人们均将其视为短语――《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只收“好事”,而不见“好事者”。因此,我们不妨从“好事”说起――为便于行文,以下“好事者”用例亦作“好事”例看待。
“好事”虽也可贬用,如:“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待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孟子•万章上》)“由此观之,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为县官计过也。”(恒宽《盐铁论•地广》)――从“否,不然也”、“为县官(即‘人主’)计过也”等语之中,我们当不难看出,这两例“好事”均含贬义彩。但就笔者搜集到的用例来看,褒用的“好事”似乎更多。例如:
(1)(雄)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汉书•杨雄传下》)
(2)休琏好事,留意词翰,抑其次也。(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3)掇律句中短小丽绝者凡一百首,题录合为一屏风……则安知此屏不为好事者所传?(白居易《题诗屏风绝句》序)
(4)不砸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5)非好事者不可以妄传书画;近火烛不可观书画;向风日、正餐饮、唾涕、不洗手并不可观书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6)(孝绰)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流闻绝域。(《梁书•刘孝绰传》)
(7)(徐陵)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陈书•徐陵传》)
(8)(绩)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咏。(《旧唐书•王绩传》)
(9)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旧唐书•高适传》)
(10)大家好事者皆竭昆其力以养花,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陆游《天彭牡丹谱》)
(11)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姜夔《齐天乐•蟋蟀》词前小序)
(12)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13)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魏禧《大铁锥传》)
(1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蒲松龄《促织》)
(15)吴之人雅好事,春秋佳日,游屐麋集。遂擅郡中名胜。(宋荦《苏子美文集》序)
(16)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华辞不经。(《后汉书• 郭太传》)
(17)寻访遗迹,翻覆再三,事皆摭实,辄编录成传,以资好事。(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柳宗元三戒
以上17例,前15例中的“好事”之义均极为明显:或喜欢学习,或喜欢旅游,或喜欢诗文,或喜欢书画……《汉语大词典》将此类“好事”释作“谓喜欢某种事业”(缩印本第2267页);笔者以为“事业”一词欠妥,可以“喜欢某事或某物”释之。后两例则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引申,可释此中“好事”为“指有某种爱好的人”。
其实,不独古汉语,现代汉语中亦多“好事”的褒义用例。如:
(18)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沈从文《边城》第三章)
(19)唐人名句如“野渡无人舟自横”,“回乐峰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等等,好事者往往采以为图,与诗并传于世。(《古代题画诗》,《文史知识》2004年第8期第48页)
(20)有了这次经历,笔者便成了陈家山“考古探险”的权威,2005年“五一”大假期间,纠集
男女老少好事者数十人再上陈家山。(《见证九世同居》,《南方周末》2005年6月30日D32版)
(21)长沙天心阁茶社有一对联:“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心头无限事,齐上眉梢。”……联语是有“本事”的,天心阁茶楼开张于抗战初期,有许多流亡学生聚集长沙,常有一对对“拍拖”的男女学生,来该茶社品茗说爱。因此有好事者题此一联语。(《茶联中的修辞》,《咬文嚼字》2007年第1期第31页)
(22)寄出的信每年不在少数,但是怎样得回来,有谁保留这种旧信等人去呢?幸而友人中有二三好事者还收藏着好些,便去借来选抄。(《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中华读书报》2008年1月16日第13版)
(23)这类好事者代不乏人,宋代薛季宣就是一个。他与 东坡先生有同好,读了大量鬼诗之后,技痒难忍,便拟作二首,存于《浪语集》卷8。(《鬼诗是怎样生成的?》,《文史知识》2009年第5期第136页)
(24)以“瓶”喻“石榴”可能是唐代民间惯用的一种比喻。像“苦竹笋抽青橛子,石榴树挂小瓶
儿”这样的俗语诗句,还被好事者冠以诗人包贺的名义行于世。(《权龙褒和他的“趁韵诗”》,《文史知识》2010年第8期第139页)
(25)有板有眼的依据激发着网友们的追捧热情,好事者甚至以人口、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等指标,列出了中国迁都地成都、重庆、西安、武汉、汉中等五大候选城市名单。(《北京“惊天大堵”再次引发迁都说》,《南方周末》2010年9月30日B12版)
(26)事实上,微博的功能还有很多,推进慈善活动也是其中之一。用140字做好人好事,并非笔者说梦,在大洋彼岸,已有好事者先行一步。(《勿以善小而不“微”》,《南方周末》2011年1月20日E30版)
(27)他(辜鸿铭)曾幽默地对凌叔华说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今有好事者,说他“教在北大,扬我中华”。(《“文化怪杰”辜鸿铭的东南西北》,《扬子晚报》2007年1月31日B32版)
(28)长征段落,主要情节是瞿恩之死。好事的观众从瞿恩身上考据出瞿秋白、周恩来、肖楚女、恽代英的影子,事实上,瞿恩的造型取了瞿秋白的衣服、肖楚女的发型、恽代英的眼
镜。(《价钱最高的演员还是要演共产党》,《南方周末》2009年7月16日D28版)
(29)有好事的网友将曾轶可的照片和美国男影星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的照片进行对比,觉得有不少相似之处,于是“曾哥纯爷们,铁血史泰龙”的流行语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哥”的传说》,《咬文嚼字》2010年第7期第38页)
以上12例,前9例显然均可以“喜欢某事或某物”释之,后3例则由“事物”扩大到“人”――可释作“喜欢辜鸿铭/瞿恩/曾轶可”。
既然表示“喜欢某事或某物”的“好事”已被人们广泛运用(柳宗元笔下亦有其例),且将“好事”的这个意义释之于“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中亦文从字顺,妥贴非常,那么,我们自有足够的理由认定,《黔之驴》中的“好事者”不是什么“喜欢多事的人”,而是一个“喜欢驴子的人”;如此作解,是不是更为吻合柳宗元之本意?故笔者以为,课本应改注“好事者”为:“喜欢驴子的人。好事,喜欢某事或某物。”
还想顺便提及的是,即便按“例不十,不立目”之原则,《现代汉语词典》亦应收入“好事”的“喜欢某事或某物”这一义项;因为本文就列举了12例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