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主人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爱劳动的表现,是光荣的。
能力培养
      愿意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情感和生活指导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逐步学着做。
二.教学重点: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三.教学难点:依赖的危害,少年需自立。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析分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第四单元第八课的第一项目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立品质的重要作用,自觉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培养自立精神,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七.教案背景:进入中学以后,学生遇到的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在自立能力上。由于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中学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给学生的自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自立教育非常重要。
本项目分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少年需自立,主要是讲解自立的重要作用;二是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主要是讲解如何走向自立。前一层次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只有认识到自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走自立之路;后一层次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又大多是独生子,依赖性较强,要在学习生活中真正克服依赖心理,走向自立难度较大。道理好明白,但做起来较难。
八、教学过程
一、少年需自立
(一)明确目标
在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小问题:(1)今天早晨你洗了脸了吗?洗了脸了的同学请举手;(2)今天早晨你是自己洗的脸吗?自己给自己洗了脸的同学请举手;(3)今天早晨你是自己穿的衣服吗?自己给自己穿衣服的同学请举手。(这三个小问题看起来非常滑稽,而且也非常浅显,但却紧扣主题。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给与肯定的回答。)
同学们,我还想问大家:你为什么要自己洗脸、自己穿衣服?为什么你不等到你的父母或者老师、同学来帮你洗脸、穿衣服呢?(学生的回答一般都会围绕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根据学生的答案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总结洗脸穿衣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干,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同时板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个别同学可能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会给与否定的回答,比如:手受伤、生病等,这是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理解的。但不排除有极个别同学是父母给穿衣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让这名学生自己说出理由,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讨论之后教师小结,再引到本课主题上。)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听课、做作业、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住房、购买日用小商品等等之类的事情是我们自己的事情。理所当然的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做。你们说对不对呀?……对,我们自己的事情应该由我们自己去做!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5页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放:人生是一顿自助餐
一位朋友的祖父当年从东欧来到美国。他通过爱利斯岛,然后走进曼哈顿的一间餐馆,想点东西吃。他坐在空无一物的餐桌旁,等着有人拿来菜谱请他点菜,但是没有人来。他等了很久,最后有一个女人端着满满一盘食物过来,坐在了他的对面。
朋友的祖父问:这里怎么没有侍者?
那女人告诉他,这是一家自助餐馆。果然,他看见有许多食物陈列在台子上,排成长长的一行。从一头开始,女人说,你挨个地拣你想吃的菜。等你拣完,到另一头他们会告诉你该付多少钱。
我很快就知道了,这就是在美国做事的法则。朋友的祖父后来对人讲,在这里,人生就是一顿自助餐。只要你愿意付费,你想要什么都可以。你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味地等着别人把它拿给你,你将永远也成功不了。你必须站起身来,自己去拿。
这也是所有成功者的法则。
提出问题:人生是一顿自助餐,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人生像一顿自助餐,不能一味地等别人,“你必须站起来,自己去拿。只有自立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
多媒体投放课题:自已的事情自己做
(三)共同探讨
多媒体播放视频或投放文本:年少有志,勇挑生活重担
安琳是青岛胶南滨海街道中心中学的一名15岁女学生。豆蔻年华的她,本应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但病重的母亲,却让她小小年纪便挑起生活的重担。每天天刚蒙蒙亮安琳就起床了,然后穿好衣服、洗脸做饭,再把做好的饭端到妈妈的床头,给妈妈倒好水,放好药,等妈妈醒来后吃饭、服药。为了减少生活开支,她又学会了蒸馒头、包水饺、炒小菜。生活的重负下,她一直勤于学业,科科成绩名列前茅。
提出问题;安琳最值得我学习的品质是什么?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然后教师总结:安琳是一个具有自立精神的孩子。他小小年纪克服困难,洗衣做饭照顾妈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多媒体投放:
继续多媒体投放:年少有志,勇挑生活重担
安琳6岁那年,她的妈妈突患神经元损伤,最终导致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给妈妈看病,不但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还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务。为了能多挣点钱给妈妈治病,爸爸早出晚归外出打工,从此照顾妈妈的任务,便压在了刚刚上学的安琳身上。她伺候妈妈吃饭、洗头、洗脚、给妈妈熬药,收拾家务,管理菜园,有时做点荤菜,她总是仔细的把肉片挑出来,端给妈妈吃。她说:如果我能替妈妈分担一点痛苦,我心里也会变得高兴一点……为了让妈妈高兴,她一有时间就和妈妈聊天,学校的新事、趣事都和妈妈说说。拳拳孝心受到了邻里和学校老师的一致称赞。
困难并没有让小安琳屈服,反而让她更坚强和乐观。为使家务料理与学习两不误,她学会了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当同龄人在妈妈的陪伴下悄悄进入梦乡的时候,安琳却刚刚做完家务,开始写作业,从来没有因为家务劳动而影响学习。2007年,安琳被评为青岛市春蕾之星,2008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春蕾女童、感动青岛十佳人物。
提出问题:读了安琳的事迹,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各组讨论情况,对学生认识水平和个别观点做到心中有数。讨论2-3分钟后,请各组推选代表发表
本组意见。
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抓住学生发言中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归纳、引导和点拨。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投放结论: 什么是自立?谈谈你对自立的理解?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意味着要独立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着要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庇护,自主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意味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创造多彩的生活。所以,自立是一种人生观,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穿插:齐读: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都不是好汉。目的是加深对自立的理解)
自立的重要意义:
1、自立的过程是我们锻炼和提高生活能力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2、自立才能走向自强。
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利用古代的“虎父犬子、今天的“富二代、 “啃老族等启发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自立的重要性,从而要做有自立能力的人,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世界政坛“虎父犬子马克·撒切尔
母亲:玛格丽特·撒切尔(前英国首相)
不当行为:1982年,这位“铁娘子的爱子第一次成为媒体头条。当时他参加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在沙漠中迷失了4天。他曾连考3次没有通过会计师考试,后来借助母亲的地位和妻子的财富,在非洲、中东以及亚洲参加一系列冒险活动挣钱。2004年,马克在位于南非坎普镇的家中被捕,罪名是资助赤道几内亚。起初,他否认知道阴谋,但随后承认租用直升机运送武器。他被50万美元,并被驱逐出南非。无处可去的他先是前往美国遭拒,后来“避难天堂摩洛哥也拒绝了他。
环节三:[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18岁的郝丁中专毕业了,在家等着父亲给自己工作,却等来一纸冷冰冰的自立协议。协议中父亲要求郝丁自谋职业养活自己。从小就养成了依赖习惯的郝丁,一下子被推出了家门。他带着一肚子的埋怨和委屈,硬着头皮到人才市场上去应聘。一向不善与人打交道的他,见了生人连话都说不清,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到工作,最后总算在一家打印社到了一份打字员的工作,才有了暂时糊口的差事。每天早出晚归的郝丁,在辛苦之余心里却越来越踏实,毕竟能够养活自己了。6年过去了,郝丁先后给人包过包子、酿过酒,还和几个朋友做过小生意。他吃过苦、受过累、哭过鼻子,一次次的磨炼和摔打改变了郝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脸皮不那么薄了,独立性增强了。现在,经过自己的努力,郝丁在一家广告公司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是一名出干练的广告人了。年轻的他正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前进。
1、从郝丁的经历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立就要克服依赖性)
2、读课本89读一读”,思考:从小龙的成长过程中,你认为应怎样自立? (自立,就要独立思考,自主做出决定)
材料:
(1)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侯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
⑵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有趣的规定。条文内容是:6岁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务。6~10岁偶然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如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利向法院申诉,以求法律督促孩子履行法律。
思考:原联邦德国为什么要用法律条文规定孩子必须帮父母做家务?
⑶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孩子还很小时,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19937月,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该文记录了19928月,中日少年在内蒙古举行的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呼声此起彼伏,全国教育大讨论由此掀起。  1992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我国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①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10多公斤,匆匆前进着。正值当地遭受罕见的高温天气,整个行程十分艰苦。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的行囊,做足了准备,把野外生存条件的艰难想到了极尽,当地随行的人员想要帮他们时,立即遭到严辞拒绝,日本小孩觉得受到了侮辱。中国孩子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全部都是中国孩子在向家长诉苦。日本孩子却不声不响地前进。②同样是生病,中国孩子被送回大本营,而日本孩子却怎么也不肯。中方家长对待生病的孩子的态度和日方家长对待生病孩子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中方的家长把生病的孩子接走,而日方家长则要求把孩子留下锻炼。③晚上宿营,中国孩子只会生起篝火,而日本孩子却会做饭做菜,。④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日方队长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大声吼道:美!”“天蓝不蓝?”“蓝!”“你们来不来?”“还要来!这几声怒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个中国人。日本的孩子对当地独特的蒙古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加赞赏,而中国的孩子却不以为然,只盼望早点回家。天啊,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吗?日本人满面笑容的离开中国,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