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家精要丨焦顺发:头针的临床研究
头针的临床研究
——焦顺发临证经验
作者简介
焦顺发,男,山西省稷山县人,1938年12月25日生。1956年考入稷山县人民医院医训班,期满后留本院工作。1961年到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神经外科,1969年开始研究在头部针刺偏瘫的方法,1971年他系统地总结出“头针”。著有《头针疗法》、《头针》等。曾任山西省运城地区卫生局局长,运城地区头针研究所所长,副主任医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1头针的理论根据
“头针”是以针灸学之经气横向联系的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知识总结而成的。《灵枢海论》有“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之记述,明确提出了脑和头之间有特殊的联系,脑源性疾病的穴位在头盖上。
针灸学中的募穴理论,对焦氏研究头针很有启迪。募穴是脏腑经气聚募的地方,十二脏腑在胸腹部各有一个募穴,大多数募穴并非本经的募穴,但却是其相对应之内脏腑疾病的要穴,因为这些募穴都分布在脏腑对应的邻近部位,如:胃的募穴是中脘穴(脐上四寸),非胃经之穴,而属任脉,但中脘直下正好是胃;大肠的募穴是天枢穴(脐旁两寸〕,非大肠经之穴,而居胃经,但它正好于大肠相对应的部位。心包、脾、肾等的募穴也都如此。焦氏由此悟出,既然各个脏腑的募穴都在其脏腑相对应的体表部位,那么脑部有了病,其脑病的穴位也应在脑的相应部位——头皮部。
2勘定头针刺激区域及其主治功能
为便于确定刺激区,焦氏根据头颅外表的一些标志,设两条标志线(图1)。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头正中连线。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头侧面连线。
彻夜不眠图1  头部标定线
(1)运动区(图2)。部位:上点在前正中线中点后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前缘相交处,两点连线即是。主要作用①上1/5对侧下肢瘫痪。②中2/5对侧上肢瘫痪。③下2/5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图2    运动区定位图
(2)感觉区(图3)。部位:运动区平行后移1.5cm。主要作用:①上1/5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和头鸣。②中2/5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③下2/5对侧头面部麻木、疼痛等。
图3    刺激区侧面图
(3)舞蹈震颤控制区(图3)部位:运动区平行前移1.5cm。主要作用: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及震颤。
(4)血管舒缩区(图3)。部位: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行前移1.5cm。主要作用:原发性高血压及皮层性浮肿。
(5)晕听区(图3)。部位: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后各引2cm的水平线。主要作用: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等。
(6)言语二区(图3)。部位:从顶骨结节引一与前后正中线之平行线,从顶骨结节沿该线向后2cm处往下引3cm处。主要作用:命名性失语等。
(7)言语三区(图3)。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cm的水平线。主要作用:感觉性失语。
(8)运用区(图3)。部位:从顶骨结节向乳突中部引一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其长各3cm此三线即是。主要作用:失用症。
(9)足运感区(图4)。部位:在感觉区上点后1cm处旁开前后正中线1cm,向前引3cm长的平行线。主要作用:对侧腰腿痛、麻木、瘫痪、针刺双侧小儿夜尿、皮层性尿频、皮层性排尿困难、皮层性尿失禁、脱肛。针刺双侧配双侧生殖区急性膀胱炎引起的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的烦渴、多饮、多尿及阳萎、遗精、子宫脱垂等。针刺双侧配双侧肠区过敏性结肠炎、腹泻。针刺双侧配双侧胸腔区,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尿少也有一定效果。针刺双侧配双侧感觉区上2/5,对颈椎腰推增生综合征、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有一定疗效。
图4  刺激区顶面图
(10)视区(图5)。部位: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cm的平行线与枕骨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cm。主要作用: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