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审美与音乐
20世纪是一个求新求变的时期,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不再闭关锁国,在音乐界也掀起出国留学的热潮,洋务运动后知识分子们远赴海外学习知识文化,探索新的思路、新的风格,学习新的知识。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由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声乐演唱、声乐教育较为先进,教育体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因此20世纪前往欧美、日本学习声乐的体也在不断壮大。这个时段的声乐留学生体也为今后中国的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事业奠定了强大的根基。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声乐留学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包括论文、专著、音像等文献资料。从当前笔者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展现了我国20世纪早期声乐留学生体的基本特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学生体主要成员有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黄友葵、喻宜萱、吕水深、周小燕、郎毓秀、蒋英、李洪宾、高芝兰等,建国之后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葛朝祉、郑兴丽、张利娟、郭淑珍、包桂芳、吴天球、施鸿鄂、胡宝善、徐宜等(具体情况详见下表)。通过对这些代表人物名字的检索,其相关文献有三百三十余条,其中包括期刊和论文等文献资料,从当前笔者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统计, 这些代表性人物的相关资料展现了我国早期声乐留学生体的基本情况。这些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及特征。
一、代表人物的演唱和教学特征分析
当下对于声乐留学生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个别代表人物的研究已见端倪。代表性人物的声乐演唱技巧和教学特征占搜索文献的主要比例。主要的代表性文献有:张楠在《音乐研究》2005年9月第3期上发表的《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探究》;刘颂在《人民音乐》1986年第2期上发表的《记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涂怡岚在《歌唱艺术》2016年的系列期刊论文《整体就是各个局部“奇妙的和谐”——周小燕谈声乐教学》;任秀蕾在《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上发表的《应尚能的声乐教学及声乐理论研究》;汪长明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上发表的《蒋英的声乐观及声乐教学方法论研究:兼论蒋英的艺术人格》;陈岭和常晓玲在《人民音乐》2018年第5期上发表的《高芝兰的声乐教学艺术探究》;石惟正在《人民音乐评论》2009年第9期上发表的《喻宜萱先生的声乐思想》;陈岭在《人民音乐》2008年第4期发表的《聆听大师的讲座——评〈喻宜萱声乐艺术〉》;周晓玲在《黄河之声》2008年第21期发表的《略论喻宜萱先生的民族声乐理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何晓菁在《黄河之声》2018年第15期发表的《黄友葵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当代启示》;齐柏平在《歌唱艺术》2017年第2期上发表的《黄友葵的气息理论研究》;陈希和陈岭在《戏剧之家》2015年第16期上发表的《黄友葵“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教学主张》;张黎红在《人民音乐》2008年第11期上发表的《一代“学人歌者”——赵梅伯》;高阳在《当代音乐》2016年第1期上发表的《赵梅伯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启示》;荆蓝在《人民音乐》1985年第9期上发表的《中西融合出新声——谈邹德华的演唱艺术》;段永
20世纪早期
中国声乐留学生体研究文献综述
文/陈  洁
摘 要:20世纪以来,不少学生走出国门学习音乐。20世纪早期声乐留学生体的出现,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浪潮里,使中国音乐文化历经了重大变革,他们在中国音乐艺术文化留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见证了中国声乐教育的起步、发展到繁荣的历程。与此同时,大量的相关专著及论文被出版和发表。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早期我国声乐留学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简要收集和整理,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这一时期的声乐留学生体特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展现我国早期声乐留学生体特征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声乐留学生;20世纪早期;体;代表人物
108美学2020/11
纯在《音乐研究》2014年第2期上发表的《郭淑珍教授的声乐教育理念》;田玉斌在《人民音乐》上发表的系列论文《与郭淑珍谈歌唱》;汤雪耕在《人民音乐》1962年第10期上发表的《谈施鸿鄂的演唱及其学习、方法》;以上代表性文献主要从各位声乐家的声乐演唱技巧或是声乐教学思想、理念、方法等方面来写的。
二、代表人物声乐教育贡献及访谈录
建国初期选派出国的声乐留学生们,在他们归国后多年的声乐教学事业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卓有才华的声乐人才,他们满含热爱与奉献之情,把国外学习的声乐理论知识,倾囊相授。通过搜索文献,关于他们声乐教育贡献和相关访谈以及弟子回忆录也占一部分比例。如丁汝燕在《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上发表的《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开创者——周淑安、赵梅伯》;廖辅叔在《人民音乐》1982年第6期《近代中国第一个合唱女指挥周淑安》;程浩在《人民音乐》1980年第4期发表的《悼念敬爱的周淑安先生》;华中师范大学杨晓琴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尚能的艺术生平及其声乐理论思想探析》;于润洋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4月发表的《七十教涯 桃李成荫——我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赵梅伯》;焦杰和向大勋在《人民音乐》1995年第9期发表的《赵梅伯先生的音乐建树》;白煤在《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2期上发表的《为人民而唱歌——喻宜萱访谈录》;春江在《歌唱艺术》2018年第3期上发表的《民国时期“四大女高音”之黄友葵》;王晶和刘璟在《戏剧之家》2016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声乐教育大家喻宜萱声乐教材贡献研究》;王如意在《人民音乐》2015年第6期发表的《汤雪耕与喻宜萱
的声乐思想及其启示》;古幼玲在《音乐探索》2019年第1期的《钟灵毓秀 大音希声——郎毓秀教授教学方法回顾》;甘家在《人民音乐》1994年第8期上发表的《海外二十载 归国四十春──记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彭丹雄和徐起飞在《中国音乐》2013年第4期《李维渤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贡献》;华中师范大学杨宁的硕士学位论文《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声乐贡献研究》;张明媛在《北方音乐》2008年第6期上发表的《八十载艺术旅程谱写华丽音乐篇章: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吴艳彧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上发表的《从近年来五部歌剧的排演看郭淑珍的教学和艺术成就》;高晓东在《歌唱艺术》2017年第5期发表的《岁月绵延,声影依存——恩师葛朝祉百年诞辰述怀》;兰迪在《人民音乐》2008年第7期上发表的《献身歌剧的人——纪念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紫茵在《歌唱艺术》2013年第11期上发表的《胡宝善:从小教员到大演员》;詹红亚在《人民音乐》2020年第2期上发表的《风雨一生求学问 真情满怀照乾坤——追忆歌唱家徐宜先生的艺术人生》。以上论文与专著代表了我国20世纪早期声乐留学人员归国后的艺术、学术影响以及他们对国家声乐教育事业的贡献,从其弟子或好友的访谈里总结他们的艺术人生。
三、代表人物的具体作品演唱或著作研究分析
这一批代表人物在归国后都在我国的剧院和高校担任独唱演员或是专职教师,他们不仅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自己在专业演唱方面更是具备精湛的演唱技术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和成功的教学案
例。通过搜索文献可以发现,这类文章占比较少。包括:
109审美与音乐
上海师范大学韵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尚能歌曲〈我侬词〉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分析》;任秀蕾和赵云艳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3期上发表的《傲气之魂——应尚能声乐作品研究》;唐其竟在《中央音乐
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发表的《汪洋恣肆 功夫在诗外——赵梅伯〈合唱指挥法〉读后》;姚思源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发表的《“盲目介绍西方音乐是危险的”——读赵梅伯〈中国音乐简介〉》;马智在《北方音乐》2006年第7期上发表的《声乐泰斗喻宜萱与〈康定情歌〉的一生情缘》;何珍贵在《当代音乐》2020年第1期上发表的《〈我住长江头〉张权演唱版本研究》;陈永在《人民音乐》2016年第9期上发表的《学堂乐歌研究的创新之作——评蒋英〈清末民初贵州学堂乐歌考〉》;李瑞津在《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上发表的《“打呵欠”是声乐教学中一举多得的有效方法——学习李维渤先生〈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有感》;向延生在《歌唱世界》2015年第12期上发表的《歌曲〈黄河怨〉演唱的回望——兼忆郭淑珍教授唱〈黄河怨〉》;周箐在《音乐创作》2012年第11期上发表的《〈菩萨蛮·黄鹤楼〉之声乐美学研究》等。
通过对以上这个体个别人物研究的搜索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这个时期的声乐体研究大多停留在著名人物的艺术成就以及对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贡献上,并没有太多关于他们早期在国外留学的学习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所需结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特别是他们归国后的音乐生活和教学艺术的研究都不够系统化和科学化。通过对这个体的资料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以往的研究都较为零散,对整个体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搜索知网可以查到有以下几篇。华中师范大学陈希的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国声乐留学生体特征探析》,此文主要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声乐留学生的体特征,对有过留学背景的早期声乐艺术家在中国声乐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阐述,阐述
这一体在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和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张斌的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体特征研究(1949—1959)》。此文主要以建国初期的留学背景为切入口,从国内国外和声乐文化发展水平的角度对1949—1959年留学的这个体特征进行分析。陈岭和孙逊在《歌剧》2006年第1期上发表的《试论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体(1900—1959)研究的价值、意义及实质》中从1900—1959年中国声乐留学的人员构成和研究这个体的价值意义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质性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孙洁的硕士学位论文《建国前留美归来声乐专家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以五位具有代表性的留美归来的声乐留学生为核心研究对象,从美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声乐体系以及他们归国后的任教情况进行分析,并且从他们的演唱事业和声乐教学来诠释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声乐教学从以上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前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做出了许多贡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对20世纪早期声乐留学体的领域研究还有不完备的地方。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中国20世纪早期声乐留学生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些代表人物的研究,包括他们的演唱特征与声乐教学、归国后对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生平简介以及他们的具体作品和论文著作等方面。而对于20世纪早期这个体整体的特征分析以及他们对中国声乐教育带来的长期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特别是,他们的弟子对于这个体声乐理念、方法和精神的传承,这个体是如何做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将“舶来品”民族化,“土洋”结合,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事业转型升级的。
20世纪早期中国声乐留学体,为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为中国的声乐演唱
和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他们脚踏实地、刻苦耐劳、爱国爱民,用音乐植根于祖国的每寸土地,桃李满天下。中国声乐教育仍在发展之中,尚未真正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因此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当今我们还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如今中国的声乐也向“美声”“民歌”“通俗”“民通”“民美”“美通”“戏歌”等方向多元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早期留学归来的声乐家们带来的科学系统的西方声乐体系,更离不开他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优秀教育理念。他们不仅是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更是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参考文献:
[1]陈岭,陈希,张斌,等.中国声乐留学生体特征及代表人物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陈岭,孙逊.试论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体(1900-1959)研究的价值、意义及实质[J].歌剧,2016(1):87-90.
[3]涂怡岚.整体就是各个局部“奇妙的和谐”(下)——周小燕谈声乐教学[J].歌唱艺术,2016(6):26-30.
[4]陈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声乐留学生体特征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5]张斌.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体特征研究(1949-1959)[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陈洁,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