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故事20XX年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字藕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竺可桢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竺可桢的故事:勤奋好学的竺可桢
    竺可桢是我国着名的气象学家,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5岁时竺可桢已能识字千余,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敬义小学,不久,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启蒙。不到两年,“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的读本,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
    有一天晚上,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待他们上床休息时,公鸡已经打鸣了。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可材辩解说:“哪里是我
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写不好不肯睡觉。”
    竺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雨天,他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
    有一次,他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觉得奇怪,立即跑去向母亲请教。“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竺可桢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学习更加勤奋了。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的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大声说:“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
    “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
    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写了六个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贴在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敬业是谋生活的一大秘诀,工作即是磨练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的难一途径,实不一定要看到显着的成就,才算获益。
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的故事
    1910年9月某日,美国邮轮“中国皇后”号于上海吴淞港鸣响了起航的汽笛。
    “呀!这不是胡洪骍(胡适的原名)呀?”“哟,是竺可桢呀!你怎么还没死呀?”
    “这还得感谢你!想当年,你说我活不过20岁,弄得我天天游泳、跑步、练操,而且暗下决心,一定要活得比你长,将来谁先死还难说呢!”
    在此邂逅的两年前,竺可桢和胡适一起在上海澄衷学堂念初中。那时,竺可桢身材矮小而瘦弱,一副病态,所以胡适曾说他活不过20岁。
    这次在邮轮相遇,竺可桢已活过20岁。可胡适不肯认输,又说:“你虽活过20岁,看你的容貌,无论如何活不过花甲,更不可能比我长寿!”
    竺可桢听了不吉利的话,知道是在开玩笑。他知道胡适才华横溢,口无遮拦,争强好胜,而自己为人低调,喜欢做老好人。但对于胡适的短命预言,竺可桢从来不服,深信自己的先天瘦弱可通过后天的锻炼来弥补。
    两年后,两人又相遇,竟打起赌来。竺可桢问:“我要是活过60岁怎么样?”胡适爽朗地回答:“你要是活到60岁,我在你60岁寿筵上当着所有亲友的面给你磕三个响头。要是比我活得长,你可以在我的尸体屁股上踢上一脚。”
    “行。你可得记住今天说的话啊!”竺可桢说。
    竺可桢出生于1890年,比胡适大一岁。从打赌以后,他坚持锻炼身体,养成定期游泳、远足和练拳的良好习惯。而且他生活规律,不吸烟、不喝酒,早起早睡。即使颠沛流离、丧妻失子,也丝毫没放松过体格锻炼。他的夫人回忆:“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记录一天来的睛、雨、风向、气温、气压,要是下了雪,还要量一下雪的厚度,然后做体操、打太极拳,锻炼身体。饮食俭约有节制,不管饭菜好坏,从不挑剔和过量。”
    后来,竺可桢活到了1974年,享年84岁,在北京溘然去世。直到去世的前夜,他还在坚持写日记。而胡适仅活到1962年,享年71岁。但由于两位朋友,一位在大陆,一位在台湾,所以竺可桢60大寿时,胡适没有机会给他磕那三个响头。而胡适逝世时,竺可桢也没有在他的屁股上踢上一脚。
竺可桢的故事:坚持不懈爱记日记的竺可桢
    每天记日记,是他的嗜好,他一生记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从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
    1974年2月6日,共38年零37天,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全部完整地保存着。
    翻开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比如天气阴晴啦、风向风力啦。还记下花开花落啦、春去冬来啦,等等。这些日记竺可桢可不是随便记的,
    他把这些是当作一项科学观察的工作来做的,非常认真、细致。
    建国初期,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却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上下班的照顾。因为他需要用身躯去感受大自然的阴晴冷热。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南门出去;傍晚又从南门进来,北门出去。他就是竺可桢。
    竺可桢上下班步行穿过公园,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而是对公园的景物做确切而又仔细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