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故事
作者:苏永进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12期
        语文课运用故事教学可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我在上课时就经常运用故事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趣味故事不愧是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一、运用趣味故事能巧妙导入课堂,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是否有好的开场白,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精彩程度以及教学效率。我认为趣味故事导入是诸多导入法中较佳的一种,能达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咬文嚼字》时,我就引用了一则相关的故事:相传,一次苏东坡与苏小妹及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个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加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思考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咏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鸿门宴故事
        这篇课文注重说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接受,用一个故事导入就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这样的导入,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防止,离题万里。
        二、运用趣味故事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经历、生活体会、思想感情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学生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其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在讲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首次介绍作者时,我就给学生讲他《学无止境》的故事: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相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专程来到苏宅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他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
老者含笑飘然而去。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教学中再次讲到作者时也提一下,或由学生来讲一遍,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经历、生活和思想,从而深入理解其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