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时间:2018年6月5日                 
公开课年级:六年级
公开课教师:
公开课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带”的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探索、体会“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之处。
3、引导学生去发现科学,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
活动名称: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活动准备:
(1)长纸条三条(长20-30厘米,宽约4厘米,事先画好二等分线和三等分线);
(2)剪刀
(3)双面胶
(4)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表演魔术,激发学生兴趣 (剪1号圈和2号圈)
  1、观察:这2个圈是一样的吗?(引导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发现)
            请你看一看,同桌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课件
      结论:1号圈:内外2个面-----双侧曲面
            2号圈:一个面(内外两个面连在一起)------单侧曲面
      什么叫曲面:弯曲的面(摸一摸:比较平面和弯曲面)
2、导入:你们能帮这样只有一个面的圈取个名字吗?
  小结:(课件) 最早发现这个怪圈的是一个叫做莫比乌斯的人(课件)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在偶然间发现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莫比乌斯带”,也有人叫它“莫比乌斯圈”,还有人管他叫“怪圈”。
  板书课题:莫比乌斯圈
、研究莫比乌斯
师:那么莫比乌斯带到底有多神奇呢?刚才我用“剪”的办法来麦比乌斯圈证明了它。 
想不想亲自做一个,也来剪一剪?
1、做一做:仔细观察,讨论讨论,试着做一做。
  A、仔细观察
B 、动手试一试
C、成功学生上台示范(课件演绎做法)
    怎么验证你做的事莫比乌斯圈?(课件显示)
D、再做几个你会了吗?自己验证
2剪一剪:
  A、变魔术(三分之一处剪):猜一猜,老师这次神奇的一剪会变成几个圈?为什么变成两个套在一起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圈呢?你发现了什么?
B、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课件示范不同剪法)
C、观察剪了以后的圈还是莫比乌斯圈吗?为什么?( 还是一个面)     
 三、活中的莫比乌斯圈(课件)
1儿童游乐场的过山车(出示图片)有些过山车的跑道采用的就是莫比乌斯原理
2中国科技馆大厅中央的“三叶扭结”。它实际上是由“莫比乌斯带”演变而成的,这蓝白相间的灯不停地闪烁,乍看是个漂亮的灯饰,但细瞧,它只有一面一边,它表示着科学没有国界,各种科学之间没有边界相互连通。大家有机会可以亲自去看看。
 3利用莫比乌斯圈原理制成的莫比乌斯爬梯。出示图片)
家里有胖孩子的,妈妈就可以设计一个莫比乌斯跑道,让她的儿子减肥。
42010年世博会湖南馆
5、哈萨克斯坦图书馆
6克莱因瓶
六、谈感想:莫比乌斯圈美吗?神奇吗?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它说的吗?
师:我和大家感觉一样,优美的曲线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带给我们无限的猜想。数学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有待同学们以后进一步去了解它,运用它。
最后,我们一起来感受莫比乌斯圈带给我们的神奇和刺激吧!(课件:过山车视频)
教学反思
莫比乌斯带,很多学生没有听说过,甚至也有部分教师也未曾听说过。是的,这是新教材上出现的新内容,我把这课作为校教研活动的公开课,旨在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大胆求证的精
神,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上完此课之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课堂学习气氛得以激起
在初步、深步探究部分,从纸条到普通圆环再到莫比乌斯带,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熟悉到陌生,从普通到神奇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操作中,一步一步地揭开了莫比乌斯带的神秘面纱。在操作探究部分,让学生亲自动手沿着1/2、1/3剪,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猜想到操作求证,再质疑到求证的一个过程,学生始终参与其中,课堂气愤比较活跃,这也是其它数学课比不上的。我想,只有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才能学的更多,学得更好。
二、“学习要有目标性”思想得以渗透
此节课,在学生动手之前,我先后用小黑板共出示了四次操作要求,分别放在了课始,1/2剪,1/3剪和之后游戏中(除口头要求外)。之所以出示这么多要求,一方面考虑到这节课的性质,如果不加以要求,学生就会在漫无目的地玩,失去了学习的航向,达不成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也慢慢向学生渗透思想——数学是开放的,但不是松散的,更需要有目标导引我们学习。我想,学习也要有的放矢,这样学习才会有效率。
回过头在看一下本节课上存在的不足:
1、学生纸带没有统一长度,以致之后的操作进程不方便,也不一致,影响了一定的时间。现细想,我觉得应该改短一点。
2、课前预设不准,高估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我下去巡视辅导时,看到了这一情况,尽管我不同程度地辅导了一些学生,但仍有部分不是很明白要求。
3、课堂节奏没有精确把握,尽管我课前已经想到了这节课不好控制,我也出示了很多要求,希望能控制,但学生过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影响了部分学生看要求的心情。
以上仅是我对这节课的自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以利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