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篇》解说(11·2-1)
11·2-1
接受的反义词是什么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
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解说】
这是本篇第二章,是评述墨子学派了。我也分两大段解说。
1、读懂第一自然段的关键,是要把握到作者的思路,所以我的解说重在分析句子或“句”之间的意念联系。
开头六句是介绍“古之道术”的一项内容:第六句就是指明这一点(所以我在前面用冒号);第一句则是交代“这项内容的目的、归宿”,中间四句才是对“内容”作具体陈述。——第一句难懂,我就从第二句想起:此句无疑是一般地告诫说,不要浪费任何东西(“靡”是浪费义);第三句是承接这意思说,(所以)不要炫耀礼文仪式的排场:因为浪费最主要的表现就在这个方面(“晖”通“辉”,“数度”是指礼节和仪表);第四句是交代说,做到前两句的要求务必出于自觉的“规范意识”,即要是一种自我要求(“绳墨”是制度规范的比喻说法,“自矫”即“自我矫正”);第五句是告诉说,这样“不靡、不晖”,就会节约财物,就好应付突发的困难了(“世之急”的“世”是借作“事”,“急”是急需义)。于是知道了,头一句一定是说:不要奢侈浪费,以至于把本该留给后代人的东西都花费掉了:“侈”和“靡”是同义词,但“后世”不可能是“侈靡”的直接对象,所以只会是这意思。
接下的话是讲墨子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对“古之道术”的上述内容抱什么态度(“墨翟”是墨子的
名字,“禽滑釐”是墨子的学生)。头句是概述,说:他们接受了(“古之道术”的)这个教诲,并且很喜欢它(“闻其风”的“闻”是接受义,“风”是教化义;“说”通“悦”)。接下两句是作转折说:只是他们走了两个极端,要求实行和主张废止都过头了(这里,“为”和“已”是一对反义词,“循”与“过”则是同义词;“大”通“太”)。——最后四句是对“过头”做举证:他们竟然劝人(为了节用)在生时不搞任何娱乐活动,连歌都不唱(“生不歌”),死后则裸体埋葬(“死无服”)。
2、第二自然段是对墨子学派作评述了:
前五句是作总体评述:头句是将墨子的主张概括为“氾爱”、“兼利”、“非斗”三项内容,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博爱、共赢、和平共处”;第二句是评论说:可见他的学说(“道”)不具有教人相互对立的性质(“不怒”:“怒”的基本意思是“气盛”);第三句中的“博”字是借作“薄”,轻视义,故“博不异”是对“好学”作“补充性解释”,说他的好学意味着“求异,即不满足于既有的定论”,第四、五句是作“举证”。——注意:第四句中的“同”是前句中“异”的反义词,故是“求同”的意思,从而“不与”的“与”是“称赞”义,与后句中的“毁”(批评义)又构成一对反义词。
从“皇帝有《咸池》”句起,到“武王周公作《武》”句为止的八句,是讲九位先圣都有“音乐作
品”;插进这九句,既是针对上句说及的“礼乐”而发,又是为下面谈“丧礼”的七句作导引:暗示这个丧礼制度是先圣们“层层加码”定下的,他们思想的特点是“(求)同”,从而为接着评述墨子的主张作了铺垫。——注意:“有仪”的“仪”是法度、准则义,“再重”的“再”相当于“两”(“再”字在当时还没有“再一次”的意思)。
“今墨子独生不歌”句以后的话,是接着评墨子,因为有前面十六句说的意思作衬托了,所以用“今”字领起:这个“今”字既有“现在”的含义,更是为了提示读者:下文说的事同前文提到的事颇有干系,我将着眼于二者的“对比”来加以陈述。明乎此,就知头句中的“独”字不是用作状语,而是“独自主张”的意思。——后面的话好懂,但须注意:“以为法式”句是说:还要求把这当做天下不可改变的规矩(“以”字后可添加“之”字);两个“不”字句中的“不”字相当于“不是”,后句的“固”字是“相应于”前句的“恐”字说的,也是表示推测,所以该句是说:这样要求自己,那也一定不会被众人认可为爱自己(“自行”是与“教人”对言的,故是“行自”是倒装,等于“行己”)。
3、第三段完全是对墨子的学说作“评论”,没有“叙述”其内容的句子了,所以用“未败墨子道”句领出:此“败”字是破坏、贬损的意思,“未”字相当于“没有”。足见作者是首先声明:我没
有败坏墨子学说(声誉)的意图,暗示他下面对它的批评是实事求是的;因此接下又用“虽然”领出的四句来说明他还是要批评它的原因。——这四句可从译文索解,只需注意:末句的“类”字作名词时有法则、事理的意思,用作动词,就当是“合规律、合人情”的意思了。再下面几句中的五个“其”字用法不同:前两个是表祈使语气,所在两句是陈述第三句“其道”的要求,故第三个“其”字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第四个也是代词,但是指代“其道”了;第五个是起提顿作用的助词。又,“觳”是刻薄义,“不堪”是不能忍受的意思;“能任”是说能够承受。
【辨析】
1、 头六句,《今注》的译文是:“不使后世奢侈,不浪费万物,不炫耀礼仪法度,用规矩来勉励自己,以便担当世间的急难;古来的道术有属于这方面的。”《方注》的是:“不以奢侈教示后代,不浪费万物,不炫耀礼文法度,用俭约自我匡正,来防备世人的急难。古代的道术有这方面的内容。”——这两个译文怎样,不必指点了吧?
2、 第二段前五句,《今注》作为前一段的收尾,给“又好学而博不异”句做了个很长的注释(主要是征引前人的说解),最后让“不异”单独为句,将这几句翻译为:“墨子主张博爱兼利而反对战争,他教人不恨怒;他又好学博闻,不求立异,也不和先王相同,毁弃古代的礼乐。
”——如果认同我的理解,该书的理解和翻译就把原作者的意思完全传达反了,但《方注》对这五句的“读法”、理解和翻译,同《今注》极少差别。
3、 第二段“以此教人”后面的四句,《今注》翻译为:用这个来教人,恐怕不是爱人的道理;用这个来自己实行,也实在不算是爱自己。”《方注》翻译为:“用这些来教示人,恐怕不能算是爱人;将这些由自己实行,实在是不爱护自己。”——这显是误译,但意思似乎说得过去,译者就不深究“固”字与“自行”的含义和用法,以致“满足于”这个误译了。
4、 第三段头句,《今注》做了个长注,说此句前人有两种解释:一是“败”作“毁”,句义是说作者无意败毁墨子的学说;二是说上面的批评“无败墨子之道”,即是说“墨道虽苛,仍盛行于世不受影响”。作者选从后解,故将此句翻译为:“虽然这样,但是并不影响墨子的学说”。——《方注》没有作注,翻译为:“这些评论并不是有意抨击墨子的学说”。
【译文】
不要生活得太奢侈,以致把应该留给后代人的财富也花费掉了;因此,要不浪费任何东西,不炫耀礼文仪式的排场,要总是勉励自己不做出越规行为,尽量节约物资以应付突发危难:
这是古代道术教诲的一项内容。墨翟、禽滑厘接受了古代道术的这个教诲并且很喜欢它,只是他们走了两个极端:提倡什么太过分了,要求废止什么也太过头了。他们写有《非乐》的论文,竟在“节用”的名义下,叫人在生时不寻乐,死后裸体安葬。墨子倡导博爱、兼利,反对争斗,足见他的学说不是教人相互对立;他还好学,轻视只求同不敢立异的治学路径,所以不称赞先王求同的思想,而是对古代礼乐制度抱批评的态度。 
(古代圣王一般都留下了乐章:)黄帝有《大韶》,尧有《大章》,禹有《大夏》,汤有《大蓡》,文王有《辟雍》,武王、周公作了《武》乐。古代丧礼的仪式,无论贵贱都有一定之规,而且上下人士享有的葬具有等级差别:天子的棺椁是七层,诸候五层,大夫三层,士两层。现在墨子竟然独自主张“生不寻乐,死不服葬”,棺材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制作,又不用外棺,还要求把这作为通则定下来。这样教人,恐怕不是爱人;这样要求自己,也一定不会被人认为是爱自己。
我不是要有意贬损墨子的学说,但尽管如此,人们想歌唱你反对歌唱,人们想哭泣你反对哭泣,人们想作乐你反对作乐,这果真合乎事理人情吗?要人在生时辛勤,去世后薄葬,这种主张也太刻薄了,会让人忧伤,令人悲苦的,要想众人奉行是一定很难办到的,因此恐怕不
能成为圣人之道。有违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人就不能忍受,墨子即使能够独自做到,又能把天下人怎样呢!背离了天下人心,离王道就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