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奇迹,见证了中国大球的辉煌;曾经,有一种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的斗志。在那个年代,奇迹让中国人把头昂得更高;有这种精神,斗志在中国人心中燃得更旺。这个奇迹,就是中国女排的“五连冠”;这种精神,就是中国体育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它不仅被竞技体育健儿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更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鼓舞着国人锐意进取、昂首前进,成为了那个急需“精神标本”的时代的强音。
中国女排1982年获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被誉为“铁榔头”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为中国女排夺得金牌立下了汗马功劳(中体在线图片 王洪俊摄)
198487日,中国女排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以30战胜美国队,实现世界女排大赛“三连冠”。这是中国女排首次获得奥运冠军。(来源:新华社)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
身着北京奥运会领奖服的中国女排姑娘与国旗激情合影,在五星红旗下愈加风采
(来源:中新社 沈晨摄)
“二00八世界女排大奖赛”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中国女排以三比一击败古巴女排。图为红磡体育馆内为中国女排助威的“啦啦队”,为中国女排争胜打气。
(来源:中新社 邓庆乐摄)
一、女排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女排对中国观众而言,似乎不仅仅是一支排球队,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上世纪80年代5连冠的辉煌,2004年雅典奥运会勇夺奥运金牌的惊天逆转,使无数人惊异,是什么支撑着女排队员的信念,是什么铸就了女排精神。这不能不提产生女排精神的时代背景,不能不回到那个让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女排精神的产生有以下背景和因素:
(一)与国外交流的作用。说起中国排球发端最早的记忆,绕不开一个日本人,他就是有“魔鬼教练”之称的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20世纪60年代,大松博文带领日本女排创下157场连胜的奇迹。在带领日本女排夺得奥运会冠军之后,时任日本女排主帅的大松博文已经宣告“不再摸球”了,可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盛情邀请下,大松博文还是爽快地来到中国。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应周恩来总理邀请,3次来华,帮助训练中国女排。由此,中国女排引入“魔鬼式”训练法,大运动量和多球训练也被引入到其他项目中。大松博文在训练中很注重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他将“严格要求,服从命令,培养团队精神”的理念带到了中国,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头。大松博文开创了外教来华执教的先河,从此,吸收了
先进技战术理念的中国女排逐渐崛起。
(二)排球运动的政治角受到重视。上世纪60年代,乒乓球运动已经开展得很好,而作为集体项目的排球却还没有起。大松博文应邀在北京访问时,其新颖的训练方法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在看过大松大运动量的训练后,提倡要脚踏实地地进行排球训练。当时的背景恰是中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期,浮夸风较严重,工作不踏实。正好排球界出现了这样的机会,周恩来总理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原亚排联主席魏纪中回忆道:“1964年刚开始复兴,要求所有人艰苦奋斗,坚持实干”。在北京训练期间,周总理还特地组织北京国家机关的干部都到北京体育馆,观看大松的训练。“总理是想借此提倡一种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的精神”。如后来的乒乓外交一样,不知不觉,排球开始扮演起政治上的角。
(三)女排辉煌恰逢时机。女排稍有起之时,便遭遇,排球和其他项目一样基本停滞。许多女排队员都回家结婚生子。直到后期的19724月,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训练。球类司原司长张之槐等许多排球界前辈从“五七”干校里重新回到排球岗位。19766月,戴廷斌和袁伟民走马上任,重新组建中国男女排,召回了一批已为人母的
老队员。又从北京体院的“青训大队”里,挑选了一批15岁左右的年轻选手,后来五连冠时期的主力曹慧英、杨希、陈招娣都在此时加入女排队伍。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绩。”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处于上升期,在大赛显露锋芒也是时间问题。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这样中国女排就有机会在更多的国际大赛中露面。当时,中国男排战绩有所滑坡,而中国女排却不断取得好成绩,逐渐成为当时国人最为关注的项目之一。1979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首夺亚锦赛冠军,并成为“三大球”中率先“冲出亚洲”的队伍。
(四)改革开放的需要。后,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处于百废待兴又充满希望的状态,但中国朝哪走并不明确,支持改革和反对改革的斗争还很激烈。此时,中国女排站了出来,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竞技体育是一项激励人的事业,而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的集体球类项目对此具有独特的优势。1981年,中国的跳水、体操和乒乓球取得了许多辉煌,但排球因其集体作战,以及对抗的激烈程度,还是带给国人最深的触动。北大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国”的口号触动了整个民族的神经。他们是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从农村返城的青年,经过了上山下乡的历练,希望国家富强的诉求异常强烈。这一年,中国男排取得世界杯参赛资格;中国女排以7连胜首夺世界杯。中国人的自尊、自强
在的排球赛场酣畅淋漓的扣杀中,得以体现。
女排精神是什么
二、女排精神产生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女排的辉煌期,也是女排精神的产生时期。1981年,改革开放的第三年,竞技体育也迎来新中国诞生后最繁盛的一年。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经过了728场激烈的争夺,1116日,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袁伟民获“最佳教练奖”,孙晋芳获“最佳运动员奖”、“最佳二传手奖”、“优秀运动员奖”,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是夜,北京街头万人空巷,女排成了惟一的话题。赢球之后,激动的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当时的《人民日报》就曾报道,截至124日,中国女排收到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多件。北京商标一厂、无锡钟表厂等生产单位的职工在信中表示,要“学习女排精神,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女排精神”一词开始见诸报端,并在此后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扬。经历了苦难的人们,所有的激情和自豪感在这一刻喷薄而出。
随后,在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紧接着,在1984年的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女排夺得三连冠后,各种媒体更是加大了对女排精
神的宣传力度。诸如有媒体报道,“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中国女排并未就此止步,在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连续两次夺冠。于是,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在世界级比赛中翻身的新篇章。女排队员们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她们的名字传遍了祖国大地。郎平,张容芳,曹慧英,陈招娣,孙晋芳,她们开创了女排历史,她们创造了排坛奇迹。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为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受国人推崇的是,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表现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许多国人通过女排精神,真实地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三、解读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寄予了中国人太多的情结。不知有多少人因为女排影响,从此成为一个铁杆体育迷;
也不知有多少人,从来不看比赛,但女排的每一次胜利都让他们热血沸腾。然而,在辉煌战绩的背后,是汗水混合泪水的艰辛,是无数次跌倒爬起,是日日夜夜的训练,是教练员呕心沥血的谆谆教导,是全体队伍的团结努力,这才铸就了永载史册的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情怀中,成为鼓舞前进的动力。
(一)忘我拼搏精神
原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曾说:“女排精神如果理解成两个字就是‘拼搏’”。他对女排精神做了一个解读:“女排精神主要是体现在拼搏,就在球场上这种忘我,我觉得在困难当中,大家能够团结在一起,能够忘我,抛开自己的一切,就能够反败为胜,这就是忘我的拼搏精神。”一次次的生死逆转,一次次完成“不可完成”的自救,没有什么比“拼搏”更能充当女排的标签。受伤流血,不怕!悲伤痛苦,不怕!暗无天日,不怕!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历练,每一场胜利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拼搏,每一次赛事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艰辛。
“铁榔头”郎平就是这种精神的典范。作为中国女排的队长,“铁榔头”在赛场上叱咤风云,英姿飒爽。在中国队获得历史性突破的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郎平捧获了人生第一个“优秀运动员”奖杯,成为当时世界女排三大扣球手之一。7场比赛,中国队扣球一千一百一
十六次,郎平一个人扣球就有四百零七次,得到79分,占中国队总得分的四分之一。 一时间,郎平的名字蜚声海内外,看到郎平扣球就会想到一个成语:一锤定音。因而也就有了喜欢郎平的球迷送给她的称号——“铁榔头”。此后,在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和1985年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连续夺得冠军,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为“四连冠”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那个被女排精神激励的特殊年代,郎平高高跳起、一锤定音的矫健身影被永远地定格在时代的记忆中,成为经典。然而不得不提的是,这种比赛场上的一锤定音却是用忘我拼搏精神浇注的。郎平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知道自己缺觉……却满脑子想开比赛了。我猜测着比赛中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我能不能应付呢?有的可以迎刃而解,有的越想越钻进了死胡同,气得我翻来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