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备
王庆玲
成 员
刘 淼、徐 亮
总课时数
课 型
讲 读
课 时
3课时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这四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这四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前两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前两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观沧海》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乡愁教案)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青绿。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
中间十句写了什么?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从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次北固山下》
一、 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三、 串讲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舟行相对应。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
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四、 学生练习背诵()
五、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六、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七、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八、 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四、布置作业
默写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前三首诗;理解第三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第三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五)小结: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六)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全文;理解第四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第四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三首诗,检查背诵默写。
(二)切点导入,以点激趣
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
(三)讲解常识
意图:
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操作:
⒈作者简介: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四)初读,明确小令写作内容
意图:
理解句意,明确内容
操作
这支小令篇幅不长,只有28个字,学生对句意的把握难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读理解。
(五)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意图
诗言志。我们要善于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这点,就能正确领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题。
操作
出文中的关键句“断肠人在天涯”,诗眼“断肠”。从而讨论出“凄苦惆怅之情”这个主题。
(六)研读,体会小令的写作手法
意图
我们要明白如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笔端表现出来,用有形的景物描写可以很直观的做到这一点。
操作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达到的。具体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在句末点明题旨,卒章显志。
(七)体会意境,迁移延伸
意图
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操作
⒈假如要以这支小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词,应抓住哪一主题来写?
⒉若将这支小令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创意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