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类小说阅读——情节人物、主题
课文主旨导图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故乡》
第三部分(第78~88段):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开端: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发展: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我的叔叔于勒》   高潮:巧遇于勒。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开端:杜小康因家庭变故失学,跟父亲放鸭。
                  发展: 放鸭经过,描述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     高潮:暴风雨追鸭。
结局: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坚强了。鸭也长大了,下蛋了。
考点解读
一、成长类小说
1、定义:
成长小说是主人公从青少年到成年,心理和道德发展的形成性小说。
简单来说,这类小说处理的是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而在这番“转大人”的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也到达尾声。
2、以课文为基点看成长小说的基本结构
成长小说的中心是主人公的转变,以达到成熟。情节一般是这样展开的:
迷失:主人公在故事开始时经历了深刻的情感迷失,通常是在他们的童年或青春期的成长阶段。
旅程:为了从损失的困境中走出,主人公踏上了旅途,无论是实际的还是隐喻的,都是为了寻一个大问题的答案,获得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冲突和个人成长:主人公走向成熟的道路并不容易。他们会犯错误,而且通常与社会相冲突。但随着故事的继续,主人公慢慢接受了社会的理想,社会也接受了他们的回报。
成熟:主人公在小说结束时表现出巨大的心理成长、变化和成熟。故事的结尾有时是他们回馈和帮助别人走上成熟的道路。
二、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1、定义: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
成长类小说阅读答题思路
单元考点分析
作为首个小说阅读单元,单元导语提示阅读本单元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考点题型与答题方法
一、梳理小说情节
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一)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二)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
(一)概括故事情节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
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2)分点概括情节式(填空式概括)换母小说
根据小说发展的阶段性进行概括,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常见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5)刻画人物性格。
6)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人物形象赏析类题目
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一)结合文章分析xxx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结合文章第x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文章刻画xxx人物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四)请结合文章,揣摩第x段画线句的人物心理。
(五)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1、概括:简要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
答题模板:xx是一个……(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析,需要结合文中人物具体的行为或者情节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xx是一个……的人。特点一+事例;特点二+事例……
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分析:
1)抓典型事例。
2)抓人物描写的语句。
3)抓文中交代的有关人物身份、地位、经历、言行等语句。
4)关注作者或他人对人物的评价。
5)通过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补充人物性格。
(二)刻画人物的作用
1、主要人物作用
答题思路:
1)剖析人物的活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2)揭示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折射人物所处时代特点。
3)推动了情节发展。
4)表达主题,升华主旨。
答题模板: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内容,塑造了……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深化了……主题。
2、次要人物作用
答题思路:
1)情节: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波澜;设置悬念。
2)人物: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形成对比。
3)环境、主题、结构:交代或暗示环境背景;揭示或暗示主题;充当线索人物。
(三)揣摩人物心理
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对话提示语、体现人物心理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语。
2)抓人物描写:通过分析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描写能够体现人物心理活动。
3)抓环境描写: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揣摩人物心理。
4)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起因—经过—结果,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5)抓主旨:结合主旨,分析在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心理。
(四)辨析主要人物
答题思路:
我认为xx是主要人物,因为……
1)从内容看,文章写了……内容,主要围绕xx进行了细致描写,表现了xx的……性格品质。
2)从主题看,主要人物做了……事,体现了……主题。
3)从行文线索看,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事,主要人物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发展。
4)从人物关系看,次要人物xx衬托了主要人物xx,突出了主要人物……品质。
注意事项:
1)    第一人称不一定是主要人物。如《孔乙己》里的“我”。
2)    主人公可能不止一个,开放性题型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理由答充分即可。
真题探究
(2023·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
李文亮
①我把小蓝车靠在岗楼的栏杆上,从光中掏出一物,伸向配钥匙的师傅:“配把这样的钥匙,多少钱?”师傅只扫了一眼:“15块。”亏得我是有备而来的,不然还会像上次那样惊呼,前些天,在上个路口我也曾这样问过一位配钥匙的师傅,答案是“20块”,当时我便惊呼起来:“配一把钥匙怎么能要20块呢?”
②看着配钥匙的师傅,我随口问道:“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在市场买菜时要说,在网上购物时要说,就连有次坐同事的车被警察拦下要被,我也这样对警察说。然而这口头禅往往收不到什么效果,对此,商户总要诉苦说:我们这也赚不了多少钱;而警察则是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我:这不是交给我个人的,咱不搞价。
③这位配钥匙的师傅抬头看了看我,笑着说:啥有啥的行情。那语气,似乎显出我的还价有多么无知与鲁莽。我便有些尴尬了,故作旷达状:“配吧配吧,15块就15块,无所谓。”其实我在心里盘算了,即使再往前骑10个岗楼,也不可能遇到10块钱配钥匙的摊主——当然,这10块钱对于我也不算小数目了,这已经是我吃一顿午餐的价钱,那种大碗的刀削面,特解馋!
④师傅接过要配的钥匙,便向墙根的机器走去。我有了闲暇,就注意起这摊子来:“配钥匙”“修自行车”“修鞋”“修拉链”,几块牌子竖在那里,这师傅看来厉害着呢,就像我在学校一样,既能教体育又会修电脑。配钥匙摊位的旁边半蹲着个女中学生,地上还躺着一辆自行车。我便又有些不安了,似乎当老师的却插了学生的队,不过还好,那女孩像在嘟囔外语,没顾上看我。
⑤师傅在操作那机器时,兜中的  响了,师傅掏出  问:“谁啊?”师傅这  开的是免提,我在旁边也听到了,  那头要刚才打  的女孩子。那女孩正要过来接听,师傅却回答:“人民医院岗楼,建设银行底下。”随即便挂断了  。我有些恼这师傅了,为啥不让孩子跟妈妈说句话?这么冷的天。看这孩子的红校服,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教的学生。这时,  上的时间催促我: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各学校早已闭了门、上开课了。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