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下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现代美学认为:只有经过了学习者的审美参与和审美接受,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的审美关注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品读诗词,走进诗词,才能使学生在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深切体察作者的审美情感,感受和领悟诗词的深层意蕴,激发审美情趣,并富有创意地生成对诗词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雅的文化品格的形成及发展。
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美学特质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审美角度审视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唤醒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趣味
古诗词是美的化身,诗词中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培养学生纯正而高雅的审美趣味,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2.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理想
古诗词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通过优秀的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浪漫情怀、忧国之心、爱国之情,使学生在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中,不知不觉变得心灵美好而圣洁,精神自由而开阔,理想远大而崇高。
3.激发诗性智慧,培育创造思维
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本体特征,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许多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学生通过想象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感受到诗歌词的意蕴之美,从而激发诗性智慧,丰富想象力,培育创造性思维。
二、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教学策略
1.引入诗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陶冶的。因此,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诗词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出与教材诗词相适应的、富有感情彩的情境氛围,激发出学生对古诗词的爱,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活他们审美心理中最敏感的神思,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词,领略古典诗词无限丰富的情韵美。
如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之前,先播放一首雄壮苍凉的琵琶独奏曲,雄壮的音乐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郁而激情飞扬的氛围中,为理解诗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然后再播放古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使激烈跌宕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自觉、积极主动地走进诗词中感受古诗词的美,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和高妙意境,理解诗人居危思安的心境。
2.品味鉴赏,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在字斟句酌中体现出诗人的匠心。鉴赏一首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得紧扣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关键词句,去审美、去体验,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诗中关键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品味语言的恬淡优美,从而领略到古诗词语言的精妙,领会精神内涵,走进诗词的内心,去体会诗人的情思、情愫和情怀,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一个“怜”字,准确、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眷眷之情。这里,诗人将可爱的“故乡水”想象为可亲的“送行人”,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化作对故乡之水的眷恋,更能表达内心浓重的怀念与惜别改写石壕吏
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导学生捕捉住了诗句的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在品味鉴赏中走近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3.捕捉意象,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
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诗人的主观心态与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因此,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就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诗人精心描绘的生活画面设身处地地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作者所写之景的感情,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
如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引导学生抓住词中“雁”、“连角”、“千嶂里”、“浊酒”、“羌管”等这些有形可感的意象,展开大胆的想象和联想,结合意象所组成的意境,在情景交融中去体会边地的荒凉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感受边疆卫戍将士们有家难归、大功未建的凄怆情怀。
4.以读促写,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中更高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实践活
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事物,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读促写、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及审美创造力进一步提高,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提高古诗文修养。
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木兰诗》《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把《钱塘江春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望岳》《游山西村》等改写成散文。这样,学生在创造性想象中激发了创造的灵感,使短小精悍的诗词变成曲折生动的记叙文或者隽永优美的散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程成为灵性的、具有浓郁人文特的课程,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