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课改在线
衣仰的“回动”与课堂的“回实”
■吴建兴董玉叶
语文课堂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情境的设置、语言的启迪、智慧的渗入、情感的升华来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其实,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如果语文教师巧妙地运用“四动”,就可以达到语文课堂的“四实”,进而让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动”与“四实”包括:1.情境调动,让语文课堂“丰实”起来;2.问题驱动,让语文课堂“扎实”起来;3.师生互动,让语文课堂“充实”起来;4.工具撬动,让语文课堂“真实”起来。
一、教师的“情境调动”,让语文课堂"丰实”起来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常会有一种“干巴巴”的课堂体验,所谓“干巴巴”,可能是“干瘪”,也就是学生思维活动不充分,想法单调单薄;也可能是“干燥”,学生的表达机械化、术语化。这种“干”是由学习的间接性导致的。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相较之下,直观情境显然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时期的语文课程提倡和重视的情景教学,想让语文课堂避免“干”,教师就需要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活力,使学生在情境中引发共鸣,从而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
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一文时,笔者深感文本博大精深,如何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构建桥梁,颇费思量。而通过巧妙构建情境,就能迅速打破文本与学生的隔阂,为学生的理解扫清障碍。课堂伊始,笔者就借用课本中的配图,让学生将孔子及其弟子在图中标识出来。学生迅速进入“孔子的课堂”,将图与文进行对接,很快实现了文本的“破冰”。图画中弟子四围侍坐,曾皙从容鼓瑟,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沐浴在礼乐之中的和谐的课堂,这就为解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孔子对于曾皙之志的评价显然高于其他三位弟子,这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但曾皙的话不易读透。此时笔者将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想象倘若四子之志变为现实,而我们是生活在其间的百姓,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生活感受。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充分地代入课文情境,获得自己的体验,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之中、情境之下,最后再将大家的想法说出来进行比较碰撞,学生对于曾皙之志的高明之处也就心领神会了,课堂的“丰实”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师的“问题驱动”,让语文课堂"扎实”起来
作为“摆渡人”的课堂,教师巧妙的问题设置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它能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驱动思维的多元发散。老师不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并探究和解决问题。在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中,问题不再仅仅起到载体的作用,而是变成了撬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杠杆,它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以及思维力和逻辑力的强化,都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笔者曾经执教的公开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例(苏教版必修二),文本篇幅很长,值得探究的内容很丰富。对于老
师来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并非易事。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很大,疑问颇多。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比如不明白“小说的背景”,看不懂“开头的作用”,不清楚“如何理解消防员的角”,读不透小说最后“牛奶啲意蕴,还有“为什么小说要写母校和美术教室”等等。学生归纳整理后,笔者的教学思路也豁然开朗。所谓“打蛇打七寸”,最后一个问题无疑是文本最为核心和本质的,以此进入文本,就可以说是打到了“蛇的七寸”。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怫不发”,在学生充分质疑和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打捞出“专属”该文本的问题。由此学生先概括主人公和母校的故事,再思考“看到铭文前,主人公已经完全确认了母校,为何却不承认”,聚焦铭文和其他凭据的区别,顺理成章回到了题目这个原点。尔后,学生再探究“主人公到的战地医院就是母校,小说如此设置是否太过巧合,有何用意”,就
58下
能够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小说的主题了。
其实,语文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对话的舞台。对话的原点和落点应该是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是师生共读文本的过程,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涵养的过程。唯有如此,只要做好了“问题驱动”,“扎实”的课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课堂流淌着的是生机,充盈着的是活力,沟通与碰撞交叉,质疑和反思并行。课堂一定经得起咀嚼,一定耐得住拷问。
三、师生的“合作互动”,让语文课堂“充实”起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要求教师“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与学是不能割裂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平台。但真正高效的课堂,不但在于师生双方明确自我定位,坚守自我本分,还在于双方的良性互动与交流。没有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学生的“学”缺乏方向保障与效果检验;而缺乏学生的思考与反馈,教师的“教”则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要想让语文课程“充实”起来,存在于师生双方的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流淌是不可或缺的。
有鉴于此,真正有效的课堂应从学生出发而非从教师出发。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困惑不同。一是不理解“雪拥蓝关马不前”中“马不前”究竟是“不能前”还是“不想前”,一是“韩愈被贬潮州,为何在蓝关此地示侄孙湘”,虽然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显然这堂诗歌鉴赏课在两个班级的教学起点应该顺应不同的学情。事实证明,两堂课的师生互动都得以有效的展开,课堂因开诚布公而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最后呈现出饱满的状态。课堂教学从何处出发,如何铺设教学路径以抵达理解的终点,这些都需要充分将学生的能力、习惯、兴趣等因素纳入到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当然,要想让师生的良性互动“充实”课堂,最关键的还是要以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为底。惟其如此,教师才会常常俯下身来,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真正让语文课堂因“充实”而风光旖旎。
四、教师的“工具撬动”,让语文课堂“真实”起来
课改在线[|||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张希希在《论有效的课堂交往》中阐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区别于'工具性'而言,多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屋建鉅的语文课堂往往更强调的是人文性,而忽视了作为底层建构的工具性。所以在学生的认知里,语文和语文课堂都很“虚”,这使得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语文以及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认识模糊,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主体地位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所谓“虚症实治”,虽然语文不像物理、化学、生物有实验器材等实物,但是语文学科也有自己特殊的工具,工具的撬动可以使得语文从云深雾绕中走出来,让学生看到其真实的模样。
语文的学习“工具”不应该只理解为操作用具,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它更包含思维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语文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标中,也将发展思维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比如思维导图就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语文工具,不管是对于阅读过程中的归纳总结而言,还是对于写作前的理清思路来说,思维导图都有助于学
生化繁为简的利器。在互联网和多媒体发达的当下,海量的资源可供甄选和使用,运用得当就能“点活”撬动语文课堂的“工具”。比如《奇葩说》的辩论赛可以教会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要有应对意识;央视《主持人大赛》中处处蕴藉着思维的力量,闪现着表达的火花;《我就是演员》舞台上一段段精彩的呈现无异于一篇篇精彩的小说,如何写就,如何品读,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语文吗?为话剧《茶馆》的校园巡回演出设计两款文创产品一一活动规定学生分组合作,成立虚拟公司,在完成设计图的情况下,核算成本、合理定价并设计广告,组织虚拟销售活动,最后以最大利润评选出最佳文创公司。诸如此类的文字留有想象的空间,但是视听资料是更易于感受和体验的工具,能起到化虚为实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模式转换之际,我们深切的感到:真正难忘的、美妙的、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实在的、实惠的、实诚的、不再凌空高蹈的课
下59
111[课改在线
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强调“四动”与“四实”,即强调:1.情境调动,让语文课堂“丰实”起来;2.问题驱动,让语文课堂“扎实”起来;3.师生互动,让语文课堂“充实”起来;4.工具撬动,让语文课堂“真实”起来。
[作者通联:吴建兴,苏州大学附属中学;董玉叶,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课堂论问瓶寻学苛卡下的语丈衣学躇径
團徐逍
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导入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加深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置适当的问题,鼓励学生釆取多元化的方式探究问题,创造更多的展示平台,以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根据文本内容特点,设置有效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的运用应当注重问题的有效设置。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设置有效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问题的角度,设置不同的问题类型。教师要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问题,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江南的冬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内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知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的情感。俗
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美景古今有名,不少的文人墨客有着不少的名篇佳句。如李煜的江南只能是梦中才能回去的江南;柳永的江南则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杜牧的江南则是“千里莺啼绿映红”;张继的江南则是“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钟声袅袅。不同的作家描绘的江南有着不
60下同的特点。接下来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是《江南的冬季》,我们看一看作者对江南冬景有着怎样的感受,在作者的印象中,江南冬景是怎样的?文章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来描写冬景?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描绘了江南冬景的明朗,描绘了几个画面?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交流,组织自主探究活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问题导学的方式,想要学生深入理解课堂问题,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思考活动和多元化的交流和探索活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还可以设计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情境教学、角扮演等,以加深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鸿门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文本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些内容的描写有着怎样的目的?学生可以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仔细了解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互动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本中每个角的性格特点。还可以开展适当的角扮演活动,以促进学生深入地了解每个角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自然会对宴会前、宴会中和宴会后的每个人物及其事件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创设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强化课堂评价活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我们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在问题导学的背景下,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相应的交流展示平台,以强化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陈情表”中是谁向谁陈情?想要陈什么情?李密是怎样说服晋武帝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