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谈创造性思维》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谈创造性思维》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这是九年级学生所学的第一篇较为典型的议论文。通过学习此文,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启发他们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为一篇难度较大的议论文,而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比较生疏,因此,本课将先从本文的议
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
1.探讨文章的中心论点,结构及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
2.品析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
3.激励学生积极探求问题,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三、说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讨论法: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究,大胆对课文质疑,开展讨论,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苏轼《题西林壁》)你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是一座庐山,诗人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并不相同。这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2.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明确:(可从文中的关键词——“创造力”入手)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探求新答案必须依赖于一种怎样的思维呢?(创造性思维)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阅读、讨论后归纳:
①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②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探究问题①:明确: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一是精通各种知识,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二是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思考: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机;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机,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作者在论述上面这个问题时,举了两个例子,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作用是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
探究问题②:虽然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但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式来证明这个观点的?  明确:摆事实、讲道理。
请同学出事实论据。  明确: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请同学们分别讲述这三位名人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并探究其过程。
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源于文本,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究问题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我们会出怎样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