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①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②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③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④,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⑤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⑥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⑦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⑧,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⑨澎湃而为此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注)①齐安:今湖北黄冈。临汝:今河南临汝②迈:即苏迈,苏轼的长子,字伯达。③硿硿(kōng):金石相撞击的声音。④鹘(hú):鸷鸟名,即隼。
⑤磔磔(zhé):鸟鸣声。⑥鹳鹤:鸟名。⑦噌(cēng)吰(hóng):形容钟声洪亮。⑧罅(xià):裂缝,
缝隙。⑨涵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
(3)至.绝壁下(4)或.曰此鹳鹤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2)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译文: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4.《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石钟山记》则写了月下游览石钟山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答案】
1.(1)考虑,想到(2)大概是(3)到(4)有人
2.(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山石)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
3.B
4.空灵清澈/空明澄澈;胆战心惊/惊慌失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为: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3)句意为:到断壁下面。至,到;
(4)句意为:有人说这是鹳鹤。或,有人。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
2.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驾;以,认为;(2)如,像;森然,形容繁密直立;搏人,打人。
3.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句意为: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停顿节奏为: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故选B。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写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石钟山记》中,“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描绘了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衬托出作者此时的胆战心惊。
【点睛】
参考译文:
乙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
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⑵盖.竹柏影也(_______)⑶卒.全其城(_______)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相与步于.中庭轼庐于.其上
B.念无与为.乐者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春冬之.时朝廷从之.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钱覆其口
7.下列句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乙]文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了驱使富民回城、调动军队筑堤护城、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
C.[甲]文既运用了比喻进行描写,又借助竹柏的影子正面表现月光的明亮。D.[乙]文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8.翻译下列句子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⑵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9.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5.⑴考虑,想到⑵大概是。⑶最终,终于。
6.A
7.C
8.⑴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⑵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9.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分析】
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念,本义,考虑,想到。盖,一词多义,大概是。卒,一词多义,最终,终于。
6.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在\介词,在;
B.动词,作\介词,被;
C.助词,的\代词,他;
D.动词,认为\介词,用;
故选A。
7.
C.“正面表现月光的明亮”有误,应为侧面表现。故选C。
8.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相错杂。(2)皆,都。谁与,与谁,和谁。
9.
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读文可知,苏轼把富人重新赶回城中,又召集禁军为自己效力,筑长堤保护城池。把自己的家安在长堤上,过家不入。第二年又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根据他的这些行为,可知他真正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理政勤勉,爱护百姓。
【点睛】
译文:
乙: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
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①,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观月记》注:①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_____)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望:(_____)
③尽却.童隶而登焉却:(_____)④虽未尝
..身至其地
未尝:(_____)
11.两文中“月”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结合原文语句简单说明。
12.甲乙两文写月时采用了哪些相同的的艺术手法?
【答案】
10.①一起②农历每月十五③使……退下④不曾
11.月光明亮、澄澈。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乙文中“月白如昼”“水如玉盘,沙如金积”都表现出月光的纯净、明亮之特点。
12.(1)侧面描写。甲乙两文都写月光,但都采用写月而不见月的方式,甲文中以地面景来写月,“竹柏影”倒映在铺满月光的庭中,更显出月之美;乙文通过写“沙、水”之,写人之感受来侧面表
现月无边,澄澈明亮,含蓄蕴藉。
(2)比喻。两文都采用比喻的修辞,甲文以“积水”比喻月光,以“水中藻荇”比喻“竹柏之影”,巧妙贴切,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境界。乙文“水如玉盘,沙如金积”,以“玉盘”喻水,以“金”喻“沙”,贴合月光之下水和沙的状态,形象生动。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①句意: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
②句意:我大约在八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望:农历每月十五。
③句意: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却:使……退下。
④句意: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未尝:不曾。
1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甲文中对月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乙文“月白如昼”“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理解,甲文作者用“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