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重点词句及作文扩写
曹操向东行进,到达碣石山,来欣赏壮观的沧海。“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观沧海》展现了大海的景象,又描绘了岛上风光,我们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可别忘了要掌握诗中的重点词句哦。
【重点词句】
沧海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扩写作文
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
“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
“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又写作“粲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扩写作文一
曹操向东行进,到达碣石山,来欣赏壮观的沧海。
海水在风的鼓舞下荡漾着,山峰和岛屿也都高高地挺立起来欣赏这一美景。岛上的树木葱葱郁郁,都不约而同地来观看这壮观的景。连茂盛的小草儿都站在树木旁,一起欣赏着气势磅礴的沧海。萧瑟的秋风呼呼地吹过耳边,而这海里的波浪渐渐升高,用力地拍打着山崖上的碎石块。仿佛是立志要把这山击垮似的,一次比一次刚强有力的“拳头”打在那些石头上。
一些小石块受不住这样的捶打,纷纷跳入海中,寻求保护。谁知刚一入海,那波浪就把石子儿一个劲儿地推向岸边,仿佛在说:“你们这石子儿可别坏了我沧海里的水!”那样的沧海,真可谓磅礴汹涌!好像日月就是从这一望无际的沧海里慢慢升向空中,灿烂的银河就是从这里产
生的。这广阔的沧海,可真是有着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啊!
曹操转念一想,这难道不是自己的战士们在上战场时的景象吗?虽然深知自己会卧倒在战场上,但那份要保卫国家的信念,那声声必胜的战鼓,不也正是如此磅礴吗!那沧海就像战士们,用力地卷走与海洋格格不入的敌人,保卫自己的领地。那一个个勇猛武将冲在前头,敌人纷纷倒在战场上,挥舞着本国的大旗,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那份勇气,可当真是比海洋要宽阔得多得多呢!
曹操看着这样壮观的景象,开心地说:“一生中难以看到这样的美景,可真是庆幸得很!心中的喜悦,就用歌唱来表达吧!”
观沧海扩写作文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雄逐鹿,明争暗斗。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我率某某某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我某某某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建安十二年夏,我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濒临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登上山顶,东望大海,视野寥廓,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在这浩淼的海面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使大海更显神奇壮观。时值暮秋,一路南下,草木越发萧条,但此礁屿之中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秋风挥舞着巨手,卷起千重浪,溅起万朵花,掀起万丈狂澜。海浪犹如千某某某万马,一次次向滩头冲锋,有一种至死方休的坚决。回想起此次北征,吾等士兵又何尝不是奋勇杀敌,冲锋陷阵,誓死效忠。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看得久了,你再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只觉天地本是一体。日月遨行太空、银河纵横天幕,都如沧海之一粟。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我想如要一统天下,早日结束这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战乱,实现我的雄才伟略,也必要有大海这般吞吐日月之豪迈气概。
拓展阅读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