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丑小鸭教案]丑小鸭教案
    第一篇丑小鸭教案:丑小鸭的优秀课件
    教材分析:
    《丑小鸭》讲述了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在经历种种歧视、挫折、磨难之后,终于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让我们体悟到其中蕴涵的人格品质、人生哲理。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要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点评指导:对教材的把握,除了按照原来的思路,针对这一课进行思考,还需要进行“整体备课”。这个“整体备课”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就这一课来说,一共有哪些教学目标?一共有几个课时?课时目标应该怎样确定?另一个角度就是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甚至在学生整个学习系统中的位置。具体来说,这篇课文是“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单元中的一篇,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学家单元”是冀教版教材的独特亮点,而且整个单元需要统筹考虑。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的单元导语和《一颗小豌豆》《卖火柴的小女孩》两篇课文,该如何导入?如果没有这个认知前提(按照正常进度,《丑小鸭》这一课需要以后才学),又该如何导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部分生字,积累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看、听、读、品重点语句,自主阅读,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养成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懂得要从小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正确认识自己。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安徒生。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很会写童话,他写的童话,飞呀,飞呀,飞到了世界好多好多国家,也飞到了我们身边,他就是——安徒生。
    今天,他为我们带来一个美丽的童话——《丑小鸭》。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二、联系学情,试说梗概丑小鸭主要内容
    出示《丑小鸭》相关插图,依图试说故事梗概。
    【设计意图:丑小鸭的故事在中国孩子中早已耳熟能详,先由图片引入,让学生自由表达,更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调动积极性。】
    【点评指导:教学的安排要重视学生的“学情”,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讲的“以学定教”。该
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定教”,因为教师考虑到了学生对《丑小鸭》这个故事有可能是熟悉的,因此让他们先尝试着说出这个故事。而且教师利用图画作为引领,让学生来尝试着说出这个故事的做法也是合理而恰当的。但是,教师对“以学定教”考虑得还不够,没有将学生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的情况考虑进去,如果考虑进去了,导入新课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了,整个环节的设计也会更优化。比如,先说说对安徒生知道了哪些,尝试着说说《丑小鸭》的故事,有的说,有的补充。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该环节展示交流的情况对后面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如果适合,就按照原来的设想进行教学;如果不适合,就适当进行调整。】
    三、自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安徒生用怎样精彩的笔墨为我们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呢?出声朗读课文,明确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可以看看拼音,也可以问问同桌,还可以举手问老师。
    2.边读边了解,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设计意圈: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弄清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线索,认读生字,为品读课文
扫除阅读障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点评指导:对生字新词的关注是对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识字的过程应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甚至是整堂课教学的始终。另外,一定要明确“识字”的学习目标不会也不可能借助一个环节一次性完成。字的音、形、义是教学的三要素,它们的达成需要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策略,而且三要素的达成不完全是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齐头并进的,有时候侧重字音的认读,有时候侧重词义的理解,有时候侧重字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