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萧何传》原文及译文
《汉书·萧何传》
【原文】
萧何,沛人也①。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②。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③,何独以五④。秦御史监郡者⑤,与从事辩之⑥。何乃给泗水卒史事⑦,第一⑧。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⑨,得毋行。
【注释】
①沛:县名。今江苏沛县。
②文毋害:谓精通律令文而不深刻害人。主吏掾:县令的属吏。
③送奉钱三:谓送俸钱的十分之三为赆。奉:同"俸"。萧何雄辩
④以五:以俸钱的十分之五为赆。
⑤监郡:监察郡县。
⑥从事:御史的属官。
⑦泗水: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卒史:小吏。
⑧第一:谓考核成绩最好。
⑨固请:坚决辞谢之意。
【译文】
萧何原是沛县人。因为他的文章没有人能胜过,而成为沛县的主吏。高祖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曾多次在吏事上偏袒高祖。高祖后来做了亭长,萧何又经常帮助他。高祖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的时候,小吏们都只拿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唯独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秦御史监郡的人,曾和同僚们辩论过此事。于是萧何被授予泗水郡卒史一职,考核时是最好的。秦御史打算上书于朝廷,请任用萧何,然而萧何坚定地拒绝,这才没有去成。
【原文】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②。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注释】
①丞:官名。长官的助手。
②丞相、御史:指丞相与御史大夫两府。
【译文】
后来高祖起义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一职。沛公到了成阳后,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瓜分府库储存的金帛财物,然而萧何却先进去把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沛公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要塞、户民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的疾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
【原文】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①。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②?"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③。’语曰‘天汉④’,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⑤,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语在《信传》。
【注释】
①谢之得解:谓向其认错才得以和解。
②愈:胜也。
③咎:灾祸。
④天汉:大河。
⑤进:推荐之意。
【译文】
开始的时候,诸侯们互相约定,先进入函谷关并且能战败秦国的人,就可以就地称王。沛公首先战败了秦国,项羽后来,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谢罪,才得以解脱。项羽于是在咸阳城进行屠杀焚烧,他和范增盘算说:"巴、蜀的道路险要,秦国的移民又都居住在蜀地。"于是说:"蜀、汉也是关中的地盘。"于是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的地盘分为三份,又把秦国投降的将领封为王,与汉王相抗衡。汉王很生气,于是策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顺应汉王,但萧何却劝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是很好,但不是比死要强多了吗?"汉王说:"这怎么就会死呢?"萧何说:"现在我们的兵将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告诉我们:‘上天给予我们的,如果我们不去接受,结局只会非常悲惨。’俗话说‘天汉’,以汉配天,这个说法非常好。能屈于一人之下,而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展其志的人,只有商汤、周武王。我希望大王能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在这之后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来到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又举荐了韩信,汉王便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又说服汉王让韩信领兵东进平定三秦,这一史实记载在《韩信传》中。
【原文】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①。为令约束②,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③;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④。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⑤,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注释】
①栎阳:县名。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②为令:《史记》作"为法令",文义较明。
③可许以从事:谓准许其奏请,依从其行事。
④以闻:谓将所办之事汇报。
⑤兴:征发。
【译文】
萧何以丞相的身份接管并留守于巴、蜀,抚慰境内的百姓,并让他们供给军粮。汉二年,汉王联合诸侯攻打楚国,而萧何留守在关中,帮助太子,治理栎阳。制定了法令规约,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并经常上书给皇上,皇上许可的就去做;来不及上书的,就以合适的方式去做,等到皇上回来后再告诉皇上。并且计算户民数量转运粮饷,以供给军队使用。汉王多次全军覆没,萧何便经常征发关中兵士来补充兵源,皇上因此把关中事务专门交给萧何处理。
【原文】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①,上数使使劳苦丞相②。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③,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注释】
①京: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南。索: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
②劳苦:慰劳。
③胜兵:言能够当兵。
【译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皇上多次派使者慰劳丞相。鲍生对萧何说:"现在大王在外辛苦征战,多次慰劳你,这是在怀疑你。为你着想,不如让你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去参军,这样皇上就更信任你了。"萧何于是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果然非常高兴。
【原文】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①,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②,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③,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④;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⑤。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臣后皆莫敢言。
【注释】
①酂:县名。在今湖北均县东南。
②被坚执兵:披着铠甲,执着武器。
③顾:犹反。
④功狗:谓猎狗之功。
⑤功人:谓指挥打猎的人之功。
平阳侯【译文】
汉五年,汉王杀掉项羽之后,做了皇帝,之后按功劳封赐将领,大臣们彼此争功,过了一年多以后还是决定不下来。皇上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先封他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拿兵器,经历了百余场战事,少的也经历了有几十回,攻占城池,抢夺地盘,大小都有功绩。现在萧何并没有立下汗马功劳,他只是舞文弄墨发表议论,又没有打仗,官位却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皇上说:"你们都知道打猎的事吧?"大臣们都说:"知道。"皇上又问:"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大臣们回答说:"知道。"皇上说:"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发号施令指明野兽所在之地的是人。现在你们所做的只是抓住野兽,功劳和猎狗类似;至于萧何,发号施令,他的功劳与猎人一样。而且你们只是自己一人跟随我,最多不过三两个人,而萧何却全族几十个人都
跟随着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却的!"从此以后臣都不敢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