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的古都佳境
    华夏名城南京素有“六朝金粉”之誉,自古就是帝王州。这里自然风光壮美,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底蕴丰厚,风雅魅力四射。明代以降,不少骚人雅士慕名寻踪探访,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他们相继以地命篇、以境纪图,尽情地表现“金陵八景”、“金陵十六景”、“金陵二十四景”或“金陵四十八景”等(史载明代文徵明绘有《金陵十景图》,蒋乾、黄克晦、郭仁等人分别绘有《金陵八景图》,文伯仁绘有《金陵十八景图》;清代高岑还绘有《金陵四十景图》等等),如此风流趣尚延续至今。笔者在研究南京文化史的过程中,收集到不少相关的图文史料。现以清代初期画家王蓍的《金陵胜迹图册》(八开,绢本设,每开纵33.5厘米,横36.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在此进行一番艺术赏析。
  王蓍(1649―1737年),祖籍秀水(今属浙江嘉兴),初名尸,字宓革、一字密草,号湖村、晚号伏草氏。朱明王朝灭亡后,原先的开国京师和留都南京,吸引了不少遗老遗少、文人墨客游历寓居。他们摈弃门户陋见,时常交游雅集,怀旧之余吟诗唱和、作画寄情,由衷地表达忧郁深沉的故国情怀等,使得当时金陵这一东南大都会的文化氛围,愈加浓厚繁荣。
  据清代《乾隆江宁新志》、《金陵通传》等文献记载(参见清代袁枚《乾隆江宁新志》卷二十
十里秦淮三《艺术传》“王之辅、王概、王蓍、王臬”条),王蓍的祖父王允藏(字惺如)原为秀水人,官至明末麻城(今属湖北)知县,迁徙金陵后就“卜居莫愁湖畔”。其父王之辅(字左车)乃一位高隐之士,“志清行节”,“读书好义”,然而性情却孤高怪癖、难以容人,明亡后坚不仕清。王蓍自小便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继承父志专心文事,淡泊守节不举。由于常与寓居金陵的文人墨客交往切磋,自身受益匪浅。王蓍布衣一生,主要依靠鬻画等方式为继,诗书画印俱能,还纂有《瞰浙楼集》,因此擅名当时。明末文人张摁对于王蓍“一见爱之”,遂将女儿配许之。清初江宁(今南京)知府陈鹏年,“与张武闻频过访”,向其“咨以政事”。安南贡使丁默斋闻其声名,竟然也“造门索诗而去”。这些都从不同侧面揭示出王蓍的学识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