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市体育工作会议暨备战十四届省运会动员大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既是一次体育工作总结会,也是一次体育强市建设的部署会,还是一次备战十四届省运会的动员大会。一直以来,省体育局都非常关心、支持台州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的发展。今天,李云林局长亲临会议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李局长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体育强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体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体育工作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统筹兼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主体育场、网球中心、跳水游泳馆及各县(市、区)一大批体育场馆先后建成投用。二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农村文体俱乐部遍地开花,目前已建成村级文体俱乐部 4125 个,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 37%。三是竞技体育实力显著增强。成功承办了第十三届省运会,获得了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两个全省第四”的优异成绩,展现了台州城市发展实力,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美誉度。2005年以来,我市体育健儿共获得世界冠军2个,亚洲冠军5个,全国冠军42个。四是体育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市体育产业经营单位达到262家;体育销量稳步增长,2008年达到2.71亿元,在全省11个市中居第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各部门、广大体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各类先进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全市体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省体育局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体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体育强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社会体育资源仍然比较落后,满足不了人民  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二是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尖子运动员不多,后备力量相对薄弱;三是现行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壮大。
      今年是我们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很重。我们要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兼具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效的特点,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切实发挥体育在“保稳促调”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把建设体育强市作为“保增长”的重要载体。体育是一项社会事业,也是一个重要产业。体育产业是产值高、影响大的朝阳产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优质三产。当前,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体育热”正在迅速兴起,体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体育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我市体育产业市场已初具规模,占 GDP 比重在逐年提高。我们要乘势而上,大力培育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把建设体育强市作为“保民生”的重要内容。体育是人民的事业,关系着人民众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和精神风貌。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民众对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自觉,愿望就越强烈,需求就越迫切。我们要顺应民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众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切实维护人民众的根本利益。第三,要把建设体育强市作为“保稳定”的重要途径。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博的精神品质,弘扬公平团结的社会风尚,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还有利于调节心理,舒缓心灵,促进身心健康。此外,文化体育还是城市的重要元素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体育活动,弘扬体育精神,推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加快体育强市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体育强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到2013年,全市体育人口要达到总人口的40%,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 1.6 平方米,竞技体育要继续保持全省第二集团军领先位置,体育产业增加值要实现快速增长;到2015年,要全面建成体育强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三个重点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力求在众体育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加快体育进农村、进社区步伐。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把众体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抓手,更加关注基层,实现重心下移。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要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力量,走“大社会办大体育”的路子。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体育设施建设及体育服务中来,推动体育事业的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二要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和骨干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不断发展壮大骨干队伍,逐步形成完善的体育服务网络。三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活动是发展众体育的重要内容。要突出抓好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三个三文化计划”,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和比赛,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二)力求在竞技体育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加强特培育和重大赛事工作。竞技体育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加快制定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突出特培育,加强备战,强化训练,切实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一方面,要抓特培育。要根据台州本土文化特点,寻求竞技体育的突破口,把适合本地的项目选好选准,投入更多精力、财力,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加强专业训练,抓紧项目调整,抓实人才输送,形成拳头和特。另一方面,要抓好参赛备战工作。当前重点是抓好明年9月份举办的十四届省运会的备战工作。这次省运会,我市总的目标是要实现金牌总数第四,在全省竞技体育第二集团军中保持领先位置。从目前的情况看,完成这个目标任务,压力依然很大。刚才,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市体育局签订了十四届省运会目标责任书,把任务作了具体分解,目的是动员全市上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加强备战工作的组织领导。希望市县两级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形势分析,加大科学训练力度,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做好综合保障工作。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奋战,顽强拚搏,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在十四届省运会上的既定目标!
      (三)力求在体育产业上取得新突破,重点推进体育产建设。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全面抓紧研究,制定措施,培育和拓展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一方面,要盘活资源做大体育市场。市本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市主体育场、网球中心、跳水游泳馆等体育设施的使用率。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把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众进行体育消费,做强做优体育市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针对我市体育产业尚不发达的实际情况,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努力壮大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市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积极鼓励广大民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要重点发展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咨询培训、中介经纪、体彩发行、体育用品制造销售等体育产业。
      三、加强领导,强化保障,为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建设体育强市,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建设。
      (一)要更加注重规划完善和措施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 动员讲话加强领导,进一步重视体育工作,切实把体育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两个社会”建设考核内容,及时研究解决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划、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政策引导、依法管理等问题。在用好体育公益金的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切实发挥公共财政对体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保障作用。
      (二)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人才是发展体育事业、做好体育工作的根本,要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在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一方面,要抓运动员培养。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有关政策。同时,要加强对外联系与协调,积极向上输送优秀运动员,提高训练和参赛水平。另一方面,要抓教练员的培养、选拔和引进。要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努力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科研型”转变。要创新用人机制,大胆选用优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优秀教练到学校任专职教练的问题。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外地优秀教练员的引进工作,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和照顾。
      (三)要更加注重环境营造和政策保障。这次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快体育强市建设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发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对企业和个人捐助公益性体育事业的,要给予鼓励;对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经营,要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准入门槛。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健身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使体育锻炼成为社会时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团结奋斗,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步伐,为我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