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春日的暖阳 邂逅古诗的美丽
上周雨后初晴,美丽的阳光终于托出冬日的暖阳。寒流走了,雨也停了,我们带着对古诗文教学的无限憧憬,追随谌涛老师来到洈水之滨、松滋河畔参加在松滋市实验小学召开的“荆州市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这里,我有幸听到了十节精彩的古诗文研讨课,有幸在各位与会专家和授课教师的引领下再次领略到了古诗文的魅力。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在小学教材中,也自然少不了古诗词的倩影。这朵瑰丽的文学奇葩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山河景、美好的人间真情,向我们传递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理想的追求……既然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体裁中最美的,那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是以填鸭式的串讲替代了学生探究鉴赏的过程,以生硬地翻译诗句替代了学生对意境的想象,以机械地熟读成诵替代了学生带有独特感悟的吟唱。也所以,但凡参加学校的教学比武或展示活动,我是一定会对古诗文敬而远之的。当然,“如何表达古诗文教学之美?”这个问题也伴随着我对它的又爱又怕一直困扰着我。直到参加了这次古诗文研讨会,我才豁然开朗——原来,古诗文教学之美是能够这样表达的:
一、诵读成韵,表达诗词韵律美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文经典的方法。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但若仅仅一遍又一遍机械地重复,即使能倒背如流,也读不出诗文的意境,读不懂诗人的情感。只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才能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深深感染。这次执教的十位老师,在对朗读的指导上都可谓是用心良苦。
1.教师示范作引领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如松滋市实验小学的陈春梅老师在执教《枫桥夜泊》时,石首市秀林小学的李倩老师在执教《锄禾》时,洪湖市第一小学的余韵老师在执教《赠汪伦》时,都以范读来协助学生掌握古诗节奏,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情境创设悟诗情 古诗词朗读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入情入境。如,在余韵老师的《赠汪伦》一课中,她连续四次以“创设情境——学生接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次又一次的情境创设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一次又一次的情境创设助学生读出了诗句中的情深意长。又如,荆州区八岭山小学的欧宏娟老师在执教《秋思》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她和学生玩儿起了角扮
演,一次又一次地将“送信人”叫住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恐”,一次又一次的“开封”让学生看到了诗人心中满满的“思念”,所以,他们在朗读时读出了孤独,读出了忧伤。
在这十节课上,全班齐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配乐朗读等不绝于耳,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让我们在那或欣喜、或忧伤、或慷慨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律美。
二、品读感悟,体味诗词语言美
在小学生必背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用字可谓“精妙”。但因为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使得他们对其中一些词语难以理解,对全诗的内涵把握不够。所以,我们要擅长捕捉关键字词,带着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因为这些字往往能画龙点晴、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这个点上,沙市区大赛巷小学的万茜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万茜老师先由钟声导入,接而紧扣一个“愁”字,让学生从诗中出能表达出作者愁绪的字词,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诗中的六景一事中探寻着“愁”的痕迹,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品着“愁”的味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若是诗人李白、杜甫、王安石都将乡愁寄托给了悬于夜空的那轮明月,那在“月落乌
啼霜满天”的夜晚,诗人张继又该将他的乡愁寄予谁呢?此时,万茜老师又由一个“愁”字再次牵引出了寒山寺的钟声,与开课首尾呼应,让我们体会到了也许因思乡而愁、也许因失意而愁的张继对自己的劝解和抚慰。短短的二十八字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短短的四十分钟,这二十八字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古诗的语言魅力。
三、拓展延伸,升华诗词意境美
古诗词存有的时间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加之它受诗词原有规则的限制,以短短几十个字来叙事、言情、抒怀,而不像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那样通过具体的彩、声音、形体等来直接表现,这就必定会给学生的理解和积累带来一定困难,给我们的教学留下很多加以拓展延伸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拓展古诗文信息让教学内容从单薄走向丰厚、让教学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如,万茜老师在执教《枫桥夜泊》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深邃意境,她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假设张继没有考取功名,钟声会对他说……假设张继很长时间没有回家,钟声会对他说……”就这样,学生在交流中领悟到此时这寒山寺的钟声对于诗人张继来说,已成朋友,已成亲人,已成寄托。正如台湾作家三毛所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又如,荆州美丽邂逅
实验小学的张青老师在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了协助学生理解诗人在“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寄予的喜悦与归心似箭,她出示了一张唐代地图,用动画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剑外至蓟北实际距离的遥远,又以杜甫《恨别》一诗中的“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来作补充,以诗解诗让学生领悟到“即”、“穿”等字是诗人“喜欲狂”时的心理感受。
总之,不管是低年段还是高年段,十位教师都用文字资料、音乐、图片、动画、解说、想象说话等方式丰富与充实着古诗教学的课堂,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表达了古诗文丰富的内涵。
有人说: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在这个温暖的冬日里,我们与经典诗词重逢、与名师专家重逢、与新朋旧友重逢,分享着古诗文教学带给我们特有的美感。一篇篇美文,一幅幅画卷,让我们或陶醉、或感伤、或宁静……因为“有诗在,灯不灭”,让我们掬一缕冬日的暖阳,心底氤氲着温情与诗意,去追寻生命中的那盏明灯!
2014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