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笔记之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
【笄礼】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校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座次】古时座次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
【宗法礼仪】
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如殇折,殇夭;
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庶人曰死。
【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
【朝贡】诸侯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卡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表明天子有礼。
【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如】国家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朝聘】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是一套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
【伯、仲、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
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嫡长子为“伯”,庶出长子为“孟”
【官员服饰】
古代文武百官分九品,文官官服上绣的纹饰皆为鸟,武官官服皆为兽。唐宋时期,紫、朱、绿、青四,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白庶人可以穿。
布衣、褐衣、袍是寒士庶人的装束。“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环、玦都是古人所配的玉饰。《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囊),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