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沉香研究进展
中药沉香为传统名贵中药,临床使用广泛,但是由于结香期相当漫长,加上大量的采挖与交易,沉香的自然资源已接近枯竭。2007 年,国际香市的交易量不足20公斤;2008 年全年的产量不足10 公斤。产量的不足自然会导致供需矛盾的突出,市场价格不断地攀升。国家药监局2000 年度全国药品统一抽验资料显示,在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中,沉香的不合格率高达91%,因此,学会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通过显微、理化、波谱等方法进行真伪鉴别[1,2]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对沉香的来源,沉香产香机制,产香方法,沉香常规鉴别方法,组分评价方法以及沉香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行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沉香的文献综述沉香近些年的研究的进展。
1.沉香来源
沉香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列为上品,曰:“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并微温。悉治风水毒肿,去恶气冶[3] ,并在《本草经集注》中补充云:“此六种香皆合香家要用,不復入药,唯治恶核毒肿,道方颇有用处冶[4] 。西晋时期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
作为岭南第一部本草书籍,在卷中将蜜香、沉香记载在同一条目下,云:“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鸡舌香,案此八物同出于一树也,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冶,书中将薰陆香与枫香单独记载[5] 。可见早期对于沉香的品种记载处于混乱状态,而且对沉香的药用功效也了解甚少,多作香用。沉香药材可分为国产沉香和进口沉香其国产沉香又名海南沉香主产于海南岛广西等地白木香英文名为Incense Tree又名牙香树女儿香栈香等是我国生产中药沉香的唯一植物资源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历史上我国的白木香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年来由于白木香自然繁殖率低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虫害及人为掠夺式砍伐等原因白木香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现仅有零星散生的残存植株白木香1987 年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三级保护植物。现在各国家均严禁对其进出口,2010 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沉香植物来源只有一种,即白木香[6]目前我国药用沉香70 %以上依靠进口市场缺口较大药材价格相当昂贵
2. 沉香的产香机制及沉香的造香技术
2.1 沉香的产香机制
一般认为沉香的形成是由于树干损伤后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藏的淀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 个方面:病理学、创伤/病理学与非病理学。沉香的形成与真菌侵染,如与曲霉(Aspergillus sp.)、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芽枝霉Cladosporumsp.、Ebicoccum granulatum、镰刀菌(Fusarium
 
sp.)、毛霉(Mucorsp.)、青霉(Penicillium sp.)、Rhizoplius sp.、Sphamopus
sp.、Tolura sp.、木霉(Trichoderma sp.)等有关。此外,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裂褶菌(Schizophyllum sp.)也与沉香形成有关[6~8]。有研究认为,创伤是沉香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真菌侵染是次要作用。有研究报道称,树体(A. malaccensis)总是在有创伤时才能形成沉香,而健康树体没有沉香形成。Rahman MA等从树体木块中分离真菌,并将真菌接种,结果表明沉香形成是由开放性伤口引起,并非由特定活性真菌而产生。生物受到外界侵染,一般都会自动产生防御机制。沉香的形成也可能是对创伤的防卫性反应。Nobuchi T 等
[认为,沉香木创伤后的沉香形成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生理变化阶段:首先是树体受伤后,其薄壁组织细胞内淀粉减少直至消失;第二阶段是在淀粉粒消失后会有显著的液胞化现象,并出现褐小滴状物。在液胞化的过程中,发现空胞转化成为耐高渗透压状态,与沉香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未发现任何真菌或菌丝。
2.2 沉香的造香技术
白木香种植6~7 年后,胸径15 cm 时即可人工造香。一般认为树龄愈大,树脂凝结时间愈长,其取香质量也愈好。人工造香就是人为使木材受到外伤,促进真菌侵入[9]
1 砍伤法
通常选择8~10 年或10 年以上、树干直径30 cm左右的植株,在距地面1.5~2 m 处,顺砍几刀,刀与刀之间的距离约30~40 cm,伤口深约3~4 cm。一段时间后伤口附近的木质部会分泌油脂类物质,数年后逐渐变成黑棕,这便是沉香。取香后造成的伤口,仍有可能继续结香。
2 半断干法
在离树干基部1~2 m处的树干上锯一伤口,深度可达树干粗的1/3~1/4,可在同一方向不同高度锯几个伤口,伤口之间的距离为30~40 cm,伤口宽约3~4 cm,俗称“开香门”。伤口处也能结香,数年后即可在伤口处取香,取香后香门仍有可能继续结香。
3 化学法
用甲酸、硫酸等处理伤口,可刺激伤口,采收后再用药物处理,仍可能继续结香。
4 人工接种结香法
在大树上用锯或凿在树干的同一边,从上到下每隔40~50 cm 开一香门,香门长为树干粗的一半,深度为树干粗的一半,宽为1 cm。如果是小树,则每隔15 cm钻一个洞,从树干一面穿向对面,以不穿透为准。开凿香门后,天气干燥时用冷水淋湿伤口,随即将菌种塞满香门,用塑料薄膜包扎封口,以防杂菌的污染或昆虫、蚂蚁等的危害,又可保湿以利菌种繁殖。当上下伤口都结香而相连接时,大约4 年后整株砍下可采到二级沉香。
5 凿洞法
在距树干基部50 cm 直至树顶上端枝条全面打洞,亦叫“开香门”。其圆形小洞口直径1~1. 5 cm,洞口相距7 cm,上下洞口相距为15 cm。打洞后,必须砍掉枝条一部分,防止风倒。为使树脂分泌得快,还要采取物理、化学处理或菌种接种方法。经过打洞处理后,白木香树生长分泌油脂,时间越长,油脂越厚。定洞2 年后,白木香树的生长细胞把洞口密封,变为内包香,洞内油脂分泌更厚,3~5 年油脂厚度可达到沉水。数年后,就可将全树倒放,按照左右上下洞口距离中间线,用锯分黑树脂部分即可[10]
3.化学成分及其组分评价
  3.1.化学成分
中药沉香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倍半萜化合物(挥发性成分)、2-(2-苯乙基)酮、三萜类、芳香族类、脂肪酸类及其他成分。主要应用高效液相谱、气相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等方法对沉香的倍半萜类、芳香族、2-(2-苯乙基)酮衍生物等成分进行研究。林立东等buchi[11]运用核磁共振和质谱法,从国产沉香中分离鉴定出沉香螺旋醇、B-沉香呋喃、白木香醇、去氢白木香醇、白木香醛、羟基何帕酮等三萜
类成分,其中羟基何帕酮为首次分离得到。王红刚[12]采用高效液相谱法测定沉香叶中芫花素的含量。沉香具有纳气平喘的功效,而芫花素、木犀草素等具有祛痰平喘等作用,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因此,利用疗效与化学成分的关系,测定芫花素的含量多少及有无,可以验证沉香中是否含有黄酮类成分。试验结果表明,芫花素在沉香叶中含量较高,故沉香中含有黄酮类成分。刘军明等[13]利用柱谱法进行洗脱和提取分离,运用超导核磁共振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以及气相谱-质谱联用仪鉴定出2 个原酮类成分,分别为6,8-二羟基-2-[2-(3′-甲氧基-4′- 羟基苯乙基)]原酮和6-甲氧基-2-[2-(3′- 甲氧基-4′- 羟基苯乙基)]原酮,这2个化合物均属于2-(2-苯乙基)原酮类。梁永枢等[14]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沉香树脂中挥发油,利用气相谱-质谱联用仪,从沉香挥发油中分离得到20 多个峰,鉴定出其中6 个峰。从图谱可见,其中12 个组分含量较高,占总挥发油相对含量的68.1%;其中苄基丙酮具有止咳作用,是芳香族成分。刘玉峰等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对沉香叶中挥发油进行了分析,检出154 个谱峰,鉴定出41 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相对含量的89.9% ;其中,十六碳烷酸(48.86%)、6,10,14-三甲基-2-十五碳酮(8.22%)、十四碳烷酸(7.22%)、反式-9-十八碳烯酸(6.04%)、十五碳烷酸(2.58%)、4,8,12,16-四甲基十七碳烷酸内酯(2.31%)、叶绿醇(1.91%)、壬酸(1.73%)、异叶绿醇(1.38%)
、十八碳烷酸(1.31%)为主要成分。
3.2沉香组分评价
迄今研究表明,与沉香品质相关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倍半萜和芳香族类成分组成的挥发油和2-苯乙基酮[15]
1 挥发油评价
沉香挥发油具有抑菌和镇静等方面活性[16]。目前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或有机溶剂法提取沉香挥发油, 气相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不同来源、不同产地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均存在较大差异,但多以倍半萜和芳
香族化合物为主,仅含少量脂肪酸类成分。健康的白木香木材、叶、花和果实的挥发油则以脂肪酸类成分为主。沉香螺旋醇等倍半萜类成分为沉香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且具有镇痛、镇静等方面活性[17],但迄今仍没有测定沉香中倍半萜类成分含量方面的报道;沉香挥发油中芳香族类化合物主要为苄基丙酮,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王凌等[18]首次采用气相谱
法建立了沉香中苄基丙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10 批进口沉香进行分析,结果含量差异较大(0.07~0.78 mg/g),且苄基丙酮含量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不成正比关系,表明仅以醇溶性浸出物可能难以准确评价沉香质量优劣。
2 酮类物质评价
沉香的另一类活性成分为2-(2-苯乙基)酮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过敏和神经保护等方面的活性[19,20],该类成分具有较好的专属性。除沉香外, 迄今仅从禾本科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20],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21]和葫芦科甜瓜(cucumis melo L. var. reticulatus)[22]中分离得到该类化合物,是沉香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性成分。戚树源等[23]采用HPLC 法建立6,7-二甲基-2-(2-苯乙基)酮和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酮两种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健康白木香(15 年生)感染
黄绿墨耳菌(menanotus flavovirens)后,不同时期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从第3 个月起开始形成酮类化合物,并随时间的增加酮类化合物含量也不断增加。何梦玲等[24-25]采用
HPLC 和LC-MS 法建立了4 种2-(2-苯乙基) 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即6,7-二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酮、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酮、6-甲氧基-2-[2-(3′-甲氧基苯)乙基]酮和6-甲氧基-2-(2-苯乙基)酮,并对黄绿墨耳菌提取液诱导的白木香根悬浮培养细胞中2-(2-苯乙基) 酮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绿墨耳菌能诱导白木香根悬浮培养细胞中2-(2-苯乙基)酮的产生,细胞中总酮含量达0.1 mg/g;陈亚等[26]建立HPLC 测定沉香药材中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酮(A)和6-羟基-2-(2-苯乙基)酮(B)含量的方法, 并对3 批样品进行分析, 结果酮A 含量为0.268~0.621 mg/g,酮B 含量为1.010~1.486 mg/g。
3 结论
目前对于沉香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较为分散,且缺乏系统性。杨峻山[19]对沉香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但基本未涉及其品质评价方面。本文对沉香品质评价方面研究的综述,有助于为沉香品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2010 年版《中国药典》仅通过性状、显微、薄层鉴别和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沉香质量控制,缺少含量测定项,故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目前对于沉香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性状显微鉴别和挥发油化
学成分的GC-MS 分析方面, 而对于倍半萜和2-苯乙基酮等具体组分含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另外,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严重不足,导致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的选择缺乏科学依据,至今仍没有较为公认的、能反应沉香质量的指标性成分及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品质评价体系对于控制沉香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及阐明沉香作用机制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一测多评”、指纹图谱等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
4.沉香的鉴别
沉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及沉香含有树脂的木材,商品有伽南沉香、进口沉香、国产沉香。伪品沉香有甲沉香、苦槛蓝、劣沉香及伪制品等。
1 性状鉴别
伽南沉香:多呈玲珑剔透不规则的木块段,经加工雕刻而成。外表绿褐、紫黑或黑。质坚实,性糯;内呈黑褐或紫黑,具油性,香气浓郁幽雅,用刀刮屑,趼之能成丸,味苦辣或不辣。为沉香之上品。进口沉香:为不规则的木块、棍、片、大小不一。黄褐或棕褐,
含树脂多者呈黑褐,并见有光泽的膏脂物凝集,木理粗糙。常可见加工时形成沟槽、空洞和刀痕。质坚重或轻泡。气香或微苦。
国产沉香:为片状或不规则的长条状、板块状,大小不一。加工面多具纵沟,由棕黑的含树脂部分与淡黄木质部交错形成的花纹,微显光泽。工砍伤或虫伤面多黄褐腐朽的木质,表面凹凸不平,质坚硬。气香,味苦。伪品沉香鉴别要点:一是黑或棕黑,膏脂重,具斑点细纹,刮之成丝条,捏之成丸,气清香,能沉于水者为佳;二是棕黄,具鹧鸪点,膏脂少,半沉半浮者次之;黄白,挖去树脂的白木香的块片质泡不能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