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汇总
科学实验报告一、【探究问题】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猜想】我认为通过吹、滚、推等方式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实验材料】纸风车、空易拉罐、铅笔盒等。
【实验方案】
1.用嘴吹静止的纸风车,观察现象;加大吹风的力度,观察风车转动的速度。
2.用手推易拉罐,观察现象;加大推动的力度,或者用手阻挡运动的易拉罐,观察现象。
3.用手推文具盒,观察现象,加大推它的力度,或者停止用力,观察文具盒的运动状态。
【实验预判】如果用嘴吹静止的纸风车,风车能够转动;加大风的力度,风车转得更快。如果用手推易拉罐,易拉罐开始滚动;加大力度,就滚动得更快了;用手阻挡易拉罐,它就会停下来。用手推文具盒,文具盒就动起来,加大推它的力度就动得更快了,不用力推文具盒就停下来了。就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就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它启动或停止。反之,如果不给物体施加力,就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它启动或停止。
【实验现象】用嘴吹静止的纸风车,风车能够转动了;加大风的力度,风车转得更快了。用手推易拉罐,易拉罐开始滚动;加大推动的力度,就滚动得更快了;用手阻挡就停下来了。用手推文具盒,文具盒就动起来,加大推它的力度就动得更快了,不用力推文具盒就停下来了。
【实验结论】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它启动或停止,需要給物体施加力。
二、【探究问题】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实验猜想】我认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实验材料】乒乓球2个、细线、胶带、木棍、夹子、核桃、小锤子等。
【实验方案】
1.用胶带将细线分别粘在两个乒乓球上,用夹子将线固定在木棍上,两根线垂下来的时候,两个乒乓球在同一直线上,将木棍拿高保持平衡,固定乒乓球B,手拿乒乓球A并放下,让乒乓球A撞击乒乓球B。
2.将核桃放在桌子上,用小锤子砸核桃。
【实验预判】如果乒乓球B被乒乓球A带动了,核桃被砸碎了。就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实验现象】乒乓球B被乒乓球A带动了,核桃被砸碎了。
【实验结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三、【探究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实验猜想】我认为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材料】音叉、水槽、烧杯2个、塑料瓶、铜锣等。
【实验方案】
1.用锤敲击音叉,将音叉插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2.用两个烧杯交替倒水使其发出水流声,观察水面的变化。
3.将泡沫颗粒装入空塑料瓶,对着空塑料瓶口吹气使其发出声音,观察泡沫颗粒的变化。
4.敲击铜锣使其发出声音,按住铜锣使其静止。
【实验预判】
(1)如果水面没有变化,说明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水面有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
(2)如果水面的变化没有变化,说明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的产生的;如果产生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如果泡沫颗粒没有变化,说明声音不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如果泡沫颗粒满瓶飞舞,说明空气振动带动了泡沫颗粒的飞舞,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4)敲击铜锣发出声音,按住铜锣使其静止,如果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振动停止后,声音不能停止;如果铜锣不再发声,说明振动停止后,声音也停止。
【实验现象】敲击音叉插入水槽后,水花四溅;两个烧杯交替倒水使其发出声音,产生的水花;对着空塑料瓶瓶口吹气,瓶内泡沫颗粒的飞舞;正在发声的铜锣静止后不再发声。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会随之停止。
四、【探究问题】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实验猜想】我认为声音具有能量。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橡皮筋、橡皮膜、易拉罐等。
【实验方案】
1.留下易拉罐顶部拉环口,去掉易拉罐的底盖。
2.在去底盖的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用手指弹拨橡皮膜时,橡皮膜会发出声音。
3.点燃蜡烛。将拉环扣对准烛焰,用手指弹拨橡皮膜,观察蜡烛的火焰有什么变化。
【实验预判】弹拨橡皮膜时,如果烛焰跳动,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如果烛焰不跳动,则说明声音不具有能量。
【实验现象】当手指轻弹橡皮膜时,烛焰小跳。加大手指弹橡皮膜的力度,烛焰大跳。当手指重弹橡皮膜时,烛焰应声熄灭。
【实验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五、【探究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实验猜想】我认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实验材料】水槽、石块、声音设备、桌子等。
【实验方案】
1.一个同学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
2.一个同学轻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3.播利用声音设备播放声音,另一位同学站在三米外倾听。
【实验预判】如果能够在水槽壁上听见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如果听不见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如果能够在桌面上听见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反之则不能;如果能够在远处听见音乐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反之则不能。
【实验现象】在水中敲击石块,能够听见声音;在桌面上能够听见敲击桌子的声音;在三米之外能够听见音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六、【探究问题】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实验猜想】我认为不同材料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物体的结构越紧密,传播能力越强。
【实验材料】音叉、敲锤、纸杯、棉线、塑胶、线铜线等。
【实验方案】
1.分别用一根棉线、塑胶、线铜线绑在音叉的一端,另一端穿在纸杯上。
2.分别把穿有棉线、塑胶、线铜线的纸杯放在耳朵上,同时把线拉紧,并尽量以相同的力敲打音叉。
3.仔细聆听这三种材料的声音强弱,依次做好记录。
【实验预判】如果棉线、塑胶、线铜线传播的声音有强弱,说明不同材料的物体不同材料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物体结构越紧密,传播能力越强。
【实验现象】敲锤敲音叉棉线时,听着声音传播较弱;敲锤敲音叉塑胶线时,听着声音传播较强;敲锤敲音叉铜线时,听着声音传播强。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物体的结构越紧密,传播能力越强。
七、【探究问题】怎样改变声音的高低?
【实验猜想】我认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实验材料】钢尺、梳齿疏密不同的梳子等
【实验方案】
1.用钢尺伸出桌面3/4,用手拨动尺子,听声音的高低;尺子伸出1/4后,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听声音的高低。比较钢尺振动的频率。
2.用相同的力分别拨梳齿疏密不同的梳子,听声音的高低。比较梳齿振动的频率。
【实验预判】如果钢尺发出的声音有高有低,梳齿发出的声音也有高有低,就说明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实验现象】尺子伸出桌面长的时候声音低,伸出桌面短的时候声音高。拨动梳齿密的梳子,发出的声音高,拨动梳齿疏的梳子,发出的声音低。
【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八、【探究问题】怎样改变声音的强弱?
【实验猜想】我认为声音的强弱可能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实验材料】大鼓、纸屑。
【实验方案】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同一位置,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实验预判】如果重敲鼓面纸屑跳动得高,声音强,就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如果轻敲鼓面纸屑跳动得低,声音小,说明物体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实验现象】重敲鼓面纸屑跳动得高,声音强;轻敲鼓面纸屑跳动得低,声音弱。
【实验结论】用力越大,物体振幅越大,声音越强;用力越小,物体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九、【探究问题】帆船远航归港与地球形状有什么联系?
【实验猜想】在球形上观察行驶的小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实验材料】平木板、大塑料球、小帆船等。
【实验方案】
1.将平木板的一头对准自己,让小帆船从对岸驶来,观察帆船。
2.将球形对准自己,让小帆船从对岸驶来,观察帆船。
【实验预判】如果在平木板上观察行驶的小帆船能直接看到全貌,在大塑料球上观察行驶的小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就说明帆船远航归港与地球形状有很大的联系。
【实验现象】在平木板上观察行驶的小船能直接看到全貌;在球形上观察行驶的小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
十、【探究问题】为什么太阳很大看上去不大呢?
【实验猜想】我认为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近大远小的原因。
【实验材料】圆形纸板、直尺。
【实验方案】
1.测量圆形纸片的直径。
2.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并且在一条直线上。
3.一名同学手持圆形纸片,当作“太阳”,另一名同学双手持直尺,与视线保持水平,并与眼睛保持约20厘米的距离,观察此时圆形纸片的直径。
4.手持直尺的同学向后退,同时通过直尺观察圆形纸片直径的变化,将结果依次记录下来。
【实验预判】如果后退的过程中“太阳”直径越来越小,说明物体存在近大远小的规律。
【实验现象】离“太阳”越远,看到的“太阳”就会越小。
【实验结论】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很远,存在近大远小的规律,所以太阳很大看上去不大。
十一、【探究问题】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猜想】我认为月球的环形山是由大小不一的陨石从不同的高度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
【实验材料】沙盘、玻璃球、直尺、放大镜、羊毛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