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课型:预习、展示课
主备人: 田晓杰  审核人:舒亚青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2)、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通假字、 特殊句式)
3)、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展示
教学流程:
环节和时间预设:1.明确目标(3分钟)2.交流展示(12分钟)
                3.展示提升(25分钟)4.整理导学案(5分钟)
具体过程
一. 明确目标
1. 教师导入  2、明确本课目标
二.交流备展: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
复习:字词的展示及反馈。
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都是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2、本文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给国家带来危害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本文指出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做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本文说明人才经过艰苦磨砺的作用是:(改、作、喻)
5、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7、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只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来证明。
8、第二段主要阐述的是要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
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9、  揭示国家灭亡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孟子主张人要成才首先要经历磨砺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1、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2、你认为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物在其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都是在饱经苦难的磨砺之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13、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人才要经受艰苦的磨练)
14、本文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本文采用层层论证的方法,即由(造就人才)说到(治理国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
16、列举经历磨练而成大业的事例: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尝遍百草,遍迹江河,终于写成医药名著;屈原为楚国复兴,流放汉北,上下求索,最终写成《离骚》
17、请写出与本文中心论点相接近的名言:(1、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8、开头列举古人的事例有何用意? 引出“生于忧患”这一论题,同时又为下文的论证打下基础,提供事实论据)
19、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1、磨难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2、要有危机意识,不贪图享乐)
20、孟子认为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说明。(1、顺逆境都可造就人才2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不满足于现状,并且艰苦奋斗)
三.展示提升:关于生与死观点的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 ,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当堂检测:
1)、解词
于畎亩         于市(        其心志(        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        )(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于虑而后        )(                )(        )而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法家拂士        )(          )(          )(              敌国外患(        )(           
(2)、译句: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课后拓展: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七、课后反思:本课是我与学生教与学互动的课程。 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且形式多样,有快速阅读,听读,跟读,背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获得知识,在读中明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