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3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以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能使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介绍几种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的方法,供参考。
一、比较激疑法
“疑者,觉悟之机也。”心理学理论指出,当已有知识结构与要学的新知识有中等程度不适,即有适当难度时,学生探究的兴趣最浓。教学中,可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比较激疑法,使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课件出示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它们的车轮都是圆形的,然后将
圆形的轮子换成长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的,在比较中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什么长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轮子的自行车、手推车、汽车都没法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求中。
二、联系实际法
数学来源于实践,但给学生的印象是抽象的。这种表面的抽象性,使学生难于从心理上接受,掩盖了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如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动手折圆形纸片,以圆的直径进行对折,进行8次左右的等分,再把这些等分后的小扇形剪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推理想象若干次等分之后拼成的图形非常接近长方形。由于小学生的推理想象思维还非常有限,他们很难想象“把一张圆形纸片进行若干等分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长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这个圆进行最大限度的切割拼补,通过动画演示“切割”、“旋转”、“提取”、“拼摆”、“组合”等动态过程,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使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从而很容易把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联系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阶梯诱导式法
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已知与新知之间设置阶梯式问题。假如这个阶梯的起点低、坡度缓,则可由学生自
己沿着“梯子”上。如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新课导入,可先根据投影片设疑:“这儿有两块同样大的饼,请第一个同学切下一块饼的
12,第二个同学切下剩下的12(即整块饼的14
)。他们一共切下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一名学生回答:12+14=2
6
。此时,教师
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再请一名学生切下另一块饼的2
6
,然后比
较两个26,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2
6数学天地
不一样大,从而产生一种欲
知究竟的强烈探究欲望。这时再引入课题就顺理成章了。
四、故事激趣法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定难度的题目编成有趣的小故事。如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好队做操,小明前面有8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这一队共有几个同学?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出8+4=12(个)。我并没有急于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放了一个录音故事:“有一天,13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从河的一边游到另一边。上岸以后,鸭妈妈一数叫了起来,不好!丢了一只鸭。可她向前看看,向后数数,她的孩子并没有少,奇怪,13只鸭子怎么会变成12只呢?小朋友都笑了起来,鸭妈妈真糊涂,把自己给忘了。”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需指出的是,尽管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多方面优势,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富有情趣的讲解、有效的板书、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是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替代不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改变的,如果一味跟着课件走,让课件成了教师和学生
上课注意的焦点,不但失去了课堂中情感互动的平台,还会失去教师人格对学生的感染,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成没有感情付出的劳动。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能够让学生肯学、乐学,何乐而不为呢?作者简介:王存基,门源县城关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陈景东]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五法
王存基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以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可有效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能使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数学天地
实践探索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