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阅读《一匹骆驼》,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骆驼
贾平凹
①1983年秋天,天津散文评选,获奖通知里有我的名字。妻很高兴,说:“你不是老念叨去那里吗?这下逢机会了,公私兼顾,你可以去见见孙犁了。”我说:“是的。”脸就涨得红红的,几天里慌得捉不住事做。我形象狠琐、口舌木钠,平日很少往大城市去,更绝无拜见过什么名人,会不会在那里迷失方向、遭人奚落呢?再说去见孙犁,又怎么个言语呢?妻好骂了我一顿窝囊,帮我准备礼物。可我不是觉得这个庸俗,就是觉得那个逊眼,蓦地记起在一张孙犁的照片上,看见过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骆驼的画,就说:“带一件唐三彩的骆驼吧,唐三彩有咱秦地的特点,骆驼又是老人喜爱的形象,岂不更有意思吗?”妻便依了我,小心翼翼将书架上珍藏的一匹瓷质的骆驼取下来,用绸子手帕擦了灰尘,细心包裹。
②10月2日,妻亲自送我到车站:“包儿不要放在行李架上,要抱在怀里。”我当然就抱了包儿,
贾平凹散文精选后来实在不方便,才爬上最顶的卧铺,用毛毯紧紧围在铺角。过上几个小时,就爬上去看看。谁也不知道那包儿装了什么,我一直留神着周围人的神气,会不会发生被盗的危险呢?到了北京,乘客都争先往车下拥,我不敢妄动,最后一个下车。车站上人很多,通道全挤满了,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了人多的可恼,吩咐同行的三个同伴分别在我前后:“若有人要碰我,你们要保护呀!”
③出了车站,我仍疑惑不定,问道:“是不是有人碰着我了?”他们就哧哧谑笑。我说:“我怎么有一种破碎感?”他们更笑骂我书呆子气,又故意逗我,提出一些条件,说:“要不,我们就不保护你了!”我只好百依百顺。
④从北京到天津,出站、买票、候车,花了整整四个小时,下午五点五十八分,我们才坐上去天津的列车。乘客不多,包儿就坐了一个位,被我用手搂着。天黑下来,大家都疲困了,坐着打纯,我不敢睡去,竭力从窗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映出我的眉眼——头发乱乱的,腮帮子显得更瘪。心想:“我真要去天津了吗?”两年前,当我发表了一篇小小的散文,孙犁偶然看到了,写了一篇读后感。对于他的人品和文品,我很早就惊服得五体投地,我一个才练习写作的小青年的一篇幼幼稚稚的散文,倒得到他的笔墨指点,这使我很激动,也鼓起了我写
散文的勇气。于是,我给他去了一信,万没想到,就在收到我信的三个小时后,他便给我回了一信,谈了许多指点我写散文的见解。从此,我们就通起信来。他的每一次来信都十分认真,有鼓励,有批评,直来直去,甚至在大年三十的中午,为我用毛笔书写了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里关于作文语言变化运用的条幅。但我又不敢多给他去信,怕打搅一个七十岁高龄的老人的生活。一些朋友劝我去天津看看他,我也时时作着去天津的念头。但三次要去,三次都没有去成。我知道自己的劣性儿,害怕见人,害怕应酬,情绪多变化,曾经三次要登华山,三次走到华山脚下,却又返回了。一回到家里,就十分后悔,自恨没出息。想:三去华山而不登,华山会长存;三次去见孙犁却不能,老人已经七十岁,难道还能再活七十岁吗?现在,车是实实在在往天津开了,一个呆头呆脑的矮个子怎么行走在繁华的天津大街上,一个蹩脚蹩手的学子怎么坐在一位文学家的面前呢?我的胆怯又出现了,我赶忙闭上眼睛,心里说:什么也不要想,什么也不要想了。
⑤夜里八点多,到了天津,接站的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时不时颠一下。每一颠,我就心一紧:会不会颠坏骆驼?真想把包儿抱在怀里,但行李全放在车后尾仓,要取是不可能了。我心里就嘀咕了:“不会损坏吗?”“哪儿就能损坏了?”“天津街道这么不平?”心里总不踏实,只恨离驻地太远了。到了招待所,车停了,迎接的同志指着面前的楼房说:“就住在二层上。”
我看见二层楼上灯光亮着,窗口有人在叫着欢迎的话,我多么高兴啊!这时候,迎接的人去打开尾仓取行李,仓一打开,突然掉下一个包儿来,“咚”的一声,我一下子惊慌起来:这是谁的包儿,不敢是我的包儿吧?包儿掉下来,在空中是翻了个个儿,依然底部着地,
那是一个崭新的不大不小的外边有一个小兜的皮包,我“嗡”地脑袋就大了。一把将它拎起来,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同伴们也都发觉了,都闭了气,看我的脸,问:“怎么会是你的?”我还是说不出话来。“不要紧吧?”我说:“不要说,不要说了!”言语里有了几分恼怒。再也顾不得与一些人寒暄,提着包儿就上了楼,就进了安排好的房间。一边自言自语:不会打碎吧?怎么会打碎呢?但却不去打开包儿看看,反点上一支烟,千声万声在心里祝福:它是不会碎的,它掉下来的时候是底儿朝下的,哪会打碎呢!足足过了两个小时,我又走出房间,故意和一些同志打招呼,说,笑。然后再走回来,将门插了,慢慢将包儿打开,心中充满了战战兢兢又迷迷糊糊的神秘彩。啊!果然没事,骆驼依然在包儿里站着,高昂的头颅,下垂的脖子,我太兴奋了!再用手往下摸去,突然触到了什么东西,硬硬的,慢慢取出来,竟是一条断了的腿的瓷棍儿。我站在那里,眼睛一下子直了。
⑥骆驼一共破碎了四条腿,三条是硬伤,一条的脚上碎裂成几十个颗粒儿。我没有勇气把它
送给孙犁了。第二天,到了孙犁家,老人站在门口的花台子上,大个,暖洋洋的太阳照着全身,眼睛眯着,衣服似乎有一种黑和蓝的颜。经人介绍,他迟疑了一下,就叫着我的名字,同时拉我进了屋子,连声说:“我才给你写好了信啊!”桌头上果然放着一封写给我的信。这封没有邮票、不加邮戳的信手接手地邮到了。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显得很快活,倒水,取烟,又拿苹果;问了这样,又问那样,从生活到写作,一直谈到读书,他打开书柜,让我看他的藏书,又拿了藏书目录让我翻阅。吃罢午饭,当我红着脸讲了骆驼破碎的过程,他仰头哈哈大笑,说:“可以胶的,可以胶的!文物嘛,有点破损才更好啊!”两天后,我将胶粘好的骆驼放在他的书案,他反复放好,远近看着,说:“这不是又站起来了吗!”便以骆驼为话题,又讲了好多为人为文的事。
⑦他是慈祥而又严厉的人,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又一个上午过去,又在那里吃饭,又是戴了帽子,拄了拐杖送我到院门口,又是叮咛我多来信。
⑧这天夜里,我给家中的妻写了信,对于骆驼破碎的事自责了一通,写道:“你也不要再怨我,其实世上的事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愈是不十全十美才愈有了诗意吧;越是珍贵的东西,越是容易破碎,越是容易破碎的东西,也越是珍贵的吧。我留给孙犁的是一匹破损的瓷的骆驼的遗憾,孙犁留给我的是人品文品的永久启示的满足啊!
(有删改)
51.本文以《一匹骆驼》为题,“一匹骆驼”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2.贾平凹散文描摹细致,语言妙趣横生。请你从文中出一处进行赏析。
53.文章第④段写了自己三次去华山的事,看似闲笔,却有深意。你认为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54.文章结尾作者给妻的信中写道:“孙犁留给我的是人品文品的永久启示的满足啊!”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51.①这匹骆驼是我向孙犁先生表达敬意和谢意的礼物。②这匹骆驼是文章的线索。③这匹骆驼是否完好左右着我的情绪变化。④骆驼彰显了孙犁温和、谦逊的性格。
52.文章对“我”在北京下车时的心理和语言描写细致生动。“我”如临大敌求保护,在同伴看来小题大做,诙谐幽默地写出我对骆驼的珍视,折射出我对孙犁的敬重。
53.作者介绍自己三去华山而不登,体现自己的胆怯与情绪多变,引出下文对三见孙犁而折返的反思,并促使“我”下决心去拜访孙犁。
54.孙犁真诚友善地帮助提携后辈,认真细致地与我交流学术。他善解人意、欣然接受礼物,减缓我的不安。他始终待人热情,对人尊重,不仅让自卑、胆怯的我得到充盈的温暖和幸福,激发我创作的勇气,也对我的人生产生长久的影响。
【解析】
51.考查对“一匹骆驼”在全文中作用的理解。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一匹骆驼”首先出现在第一段,“我”说去见孙犁,妻子帮我准备礼物。将书架上珍藏的一匹瓷质的骆驼取下来,用绸子手帕擦了灰尘,细心包裹。然后是一路上“我”小心保护着“这匹骆驼”,可是“这匹骆驼”虽然“我”好好保护,还是断了一条腿。“我”站在那里,眼睛一下子直了。一条的脚上碎裂成几十个颗粒儿。“我”没有勇气把它送给孙犁了。在孙犁家,当“我”红着脸讲了骆驼破碎的过程,他仰头哈哈大笑……便以骆驼为话题,又讲了好多为人为文的事。这样看来,“这匹骆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是“我”向孙犁先生表达敬意和谢意的礼物,还左右着“我”的情绪,骆驼彰显了孙犁的人品。
52.考查对作者散文语言特点的赏析。贾平凹第一次见到了孙犁。临行前,他“小心翼翼将书架上珍藏的一匹唐三彩骆驼取下来”,想作为礼物送给孙犁。虽然路途遥远,贾平凹却始终把装着瓷骆驼的包儿抱在怀里,实在不方便了,才爬上最顶层的卧铺,用毛毯把包袱紧紧围在铺角。过上几个小时,就要爬上去看看,生怕包袱被人盗窃了或是掉下铺来。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天津,可是就在他去个厕所的空当,同伴帮他把行李装上了去招待所的汽车后备厢里,于是他战战兢兢,生怕一路颠簸损伤了瓷骆驼。但是就在已经抵达招待所门口的时候,迎接的人去打开尾仓取行李,仓一打开,突然掉下一个包儿来,“咚”的一声,他一下子就惊慌起来。遗憾的是,掉在地上的恰恰就是那装有瓷骆驼的包,瓷骆驼四条腿全破碎了,三条是硬伤,一条破碎成几十个颗粒。贾平凹十分沮丧,实在没法再把它送给孙犁了。将贾平凹小小翼翼保护这匹骆驼的心理描摹甚是细致生动。“吩咐同行的三个同伴分别在我前后:‘若有人要碰我,你们要保护呀!’”“‘是不是有人碰着我了?’他们就哧哧谑笑。……要不,我们就不保护你了!’”对于这匹骆驼“我”如临大敌求保护,写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53.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散文中有些语句看似闲笔,实则别有深意;还有些语句采用杂文笔法,声东击西,所向披靡。根据“但三次要去,三次都没有去成。我知道自己的劣性儿,害怕见人,害怕应酬,情绪多变化,曾经三次要登华山,三次走到华山脚下,却又返回了。一
回到家里,就十分后悔,自恨没出息。想:三去华山而不登,华山会长存;三次去见孙犁却不能,老人已经七十岁,难道还能再活七十岁吗?”不难理解,写自己“三去华山而不登”是为了说明自己“害怕见人,害怕应酬,情绪多变化”。想到孙犁老人已经七十岁,“难道还能再活七十岁吗”,想到这些,“我”才下决心要去拜访孙犁。
54.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要分析。结合文章人物的事件来看,文章详细叙述了第一次与孙犁相见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出对孙犁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这则有关一个唐三彩骆驼的故事亦成为一段美谈。第六段“他显得很快活,倒水,取烟,又拿苹果;问了这样,又问那样,从生活到写作,一直谈到读书,他打开书柜,让我看他的藏书,又拿了藏书目录让我翻阅。”第七段“拄了拐杖送我到院门口,又是叮咛我多来信”表现了孙犁待人热情诚恳,认真细致地与“我”交流学术。面对“我”我给他的一匹破损的瓷的骆驼,毫不介意,表现他善解人意、欣然接受礼物;第六段“便以骆驼为话题,又讲了好多为人为文的事”,第七段“他是慈祥而又严厉的人,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表现他的坦诚,在“为人为文”上给“我”重要的人生指导,这些都对“我”的人生产生长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