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与“辟谣”机制
作者:***
来源:《商》2013年第15期
        摘要:近期,网络谣言的发展迅速,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网络谣言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本课题将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三个角度研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以结合当前热点,提出相应的“辟谣”机制完善方案。该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学界对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认识。“辟谣”机制的理论创新研究,有利于加大对网络谣言的防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网络谣言;“辟谣”机制
        近期,网络谣言的发展迅速,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网络谣言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次调研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从对学生、公务员、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等的调查问卷中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对网络谣言的态
度,并通过对网民、学者、新闻媒体、公安司法机关以及电信部门等的访谈中分析了解访谈对象对网络谣言的基本看法、网络谣言的辟谣措施,以及关于解决网络谣言问题的建议。
        通过调研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我们发现多数网民认识到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较大,基本能理性对待网络言论,但同时也认为网络谣言辨别难度较大,网络言论自由需要有一定限度。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访谈的调研结果,我们从造谣者和传谣者两个角度分析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提出了网络的匿名性、利益驱动、报复心理、猎奇心理、自我表现欲望、网民对网络谣言判别能力低等原因。
        一、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为网络谣言提供土壤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网页新闻等新闻媒体为主体的信息传播,尽管也有假新闻出现的情况,但通过相关媒体把关,考证新闻的真伪,能大大减少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新媒体网络平台,如微博、人人网、论坛等,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时效性强、传播难度小等特征,任何人都能发状态,因此网络谣言很容易就会产生,在猎奇心、同情心等各种心理的驱动下,一些较能吸引眼球的信息就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
        (二)网络谣言社会危害性大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体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68.18%受访者认为网络谣言会“危机国家安全”,占最大比例;其次是59.74%认为网络谣言会“损害个人名誉”;再次是44.16%认为网络谣言“损害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名誉”;其余的39.61%认为网络谣言会“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37.01%认为网络谣言会“损害公众财产安全”。由此可见,多数网民将网络谣言的危害置于国家的层次,可见在网民看来,网络谣言具有较高程度的危害性。
        (三)网络谣言辨别难度较大
        尽管网民认识到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较大,但问题是网络谣言辨别难度较大。在对网民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网民都是首先通过自己的常识对网络的相关信息进行初步判断,部分网民表示会通过搜集更多信息来加以辨别。但是,由于网络谣言的时间跨度大,谣言的产生到辟谣通常需要一段时间,部分网民判别能力不足、网络素质不高,加之官方不能及时的辟谣等因素,都使网络谣言一时难以辨别,从而促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四)多数网民能理性对待网络谣言
        我们调查发现,多数网民都能理性对待网络谣言,对网络谣言持质疑态度,并不会随意转发传播相关信息。我们在对网民对待网络谣言的态度调查发现,58.44%的网民表示都会“依据自身的判断分析,对谣言持怀疑的态度”,25.32%的网民“觉得可信其有不信其无,认为谣言出现必定有它的道理”,12.99%的网民认为“官方信息可信度不强”,只有1.95%的网民认为会“完全相信谣言所述”。我们在对网民传播网络谣言情况的调查中发现,77.92%的网民表示不会传播网络谣言,只有22.08%网民表示有可能或极有可能传播。
        二、原因分析
        网络谣言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安全,也危害了国家与社会的长远利益。我们将从造谣者和传谣者两个角度分析导致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一)造谣者
        从网络谣言的发布者角度看,制造谣言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五种类型:
        (1)提醒众或引导众产生变革意识;
        (2)出于报复心理;
        (3)打击竞争者;
        (4)满足自我表现欲望;
        (5)无目的、不负责的游戏心理。
        (二)传谣者
        而对于谣言传播者来说,网民普遍是出于参与性、猎奇性、匿名性等心理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许多网络平台的存在有赖于需要网民的相互交流,如微博与论坛等。这种高度交互的虚拟社会让网民认为自身有积极参与信息传播的责任,而网络的匿名性又免除了他们确保信息真实性的责任,因此网民对于许多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谣言选择了“转发”等扩散方式。对于社会中的很多反常因素,不少人抱有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将信息传播给亲朋好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又会根据自身偏好对信息进行简化和加工,最后造成信息的歪曲。这样即便是本来真实的信息也会变为谣言。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也有些行动者是为谋求利益,借谣言事件售卖防备性物品以获取暴利。
        三、建议分析
        为了杜绝网络谣言的发生、降低网络谣言的危害,针对各方提出以下建议,并结合当前热点,提出了相应的“辟谣”机制完善方案。
        (一)政府及司法部门应主动作为,打击网络谣言,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政府应当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同时,应积极学习世界各国打击网络谣言的先进经验,通过立法、实名制、法院判例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网络造谣和违法活动,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
        (二) 提高网民鉴别能力,提高网络素质和责任意识
        网民应提高自己的网络责任意识、判断能力和自律精神,提倡网民在传播前对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因网络的匿名性而减少对所传播信息的责任感,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时刻谨记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维持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 建立健全的长效“辟谣”机制,从根源上消除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的危害        当前已发生很多因为网络谣言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事件,各方应该从这些事
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反应机制,形成较完善的辟谣机制,从容、及时、有效地面对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要注重心理疏导,提高信息透明度,使谣言止于公开。(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