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研究
摘 要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因此他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本文立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依史切入。晋宋时期,社会环境转变、谢氏家族的山水情结和文化传统以及诗人的生活遭遇,迫使其走向山水,在与山水的亲密接触中将内心的苦闷倾泻于他的山水诗创作。本论文在解读谢灵运山水诗的过程中,发现在诗人的山水诗作中多次描写了山水密林,在与山水密林交流的过程中诗人诉说着自己被贬谪的孤寂落寞之情,而且多借理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出身名门望族的谢灵运,具有极高的才学,所以他的山水诗创作不管是语言还是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通过对诗人山水诗歌的分析、统计,得知其在语言方面大量的使用拟人字词而且还刻意追求语句的对偶整齐。在诗歌的结构上,本论文主要是通过举例对其山水诗作的题目及整体的结构模式做了分析。谢灵运之后,历朝历代对他的山水诗作的模仿者甚众,可见他的山水诗对这一类诗作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谢灵运;山水诗;山水密林;拟人字词
Abstract
Xie Lingyun was considered as the founder of Landscape Poetry School in China for his pioneering work.This thesis is based on his landscape poetry creation according to history facts. During the Jin and Song Dynast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The landscape knot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his family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poet himself forcing him to give vent to his feelings in his creation.In the process of dissecting Xie's masterpieces,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he described the nature a lot.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nature, the poet expressed his own lonely feelings after he banished from the court.Xie Lingyun, who has a great talent and sound scholar in both languages and struct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of the poets' poems of landscape, it is known that they requir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in the language, and deliberately pursue the neat nevertheles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 this paper mainly tells the overall structure model through the example of his landscape poem. Since Xie Lingyun, many people modeled after he. It shows that Xi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of this type of lecture.
Key words: Xie Lingyun;Landscape poems;Landscape jungle;Anthropomorphic words
TOC \o "1-3" \h \u 摘 要    I
Abstract    II
前 言    1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1
(一)以山水密林为描写对象    2
(二)诉说被贬后的孤寂    3
(三)多阐发玄理    4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5
(一)独具特的语言    5
1.大量运用拟人字词    5
2.刻意使用对偶语句    6
(二)别具一格的结构    7
1.独特的题目    7
2.谋篇布局    8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谢辞    11
前 言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今日可见到的有九十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比例最大。”[1]因此奠定了他“山水诗鼻祖”这一诗史地位。那么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产生的?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世家大族在当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十分风光。在当时的世家大
族中谢家的地位十分显赫,我们从《魏晋南北朝史》中“桓温死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幼,士族大地主东郡谢安当国。”[2]便可得知。后来,社会政治结构剧烈变动,刘裕最终取代了东晋建立了刘宋王朝。晋宋易代造成了社会在各个领域的重大转变。刘裕建立宋朝后,大力革新内政,在朝堂上对世家大族打击压制,开始启用寒士。因此,在刘宋朝堂上“构建了寒人掌权和士族‘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新格局。”[3]刘宋统治者打击压制世家大族的同时为了稳定新兴的政治格局,对世家大族进行笼络。主要表现为仍旧承认士族门第,但没有像过去那样倚重士族,把士族的精力引向朝政之外的其他地方。皇帝对世家大族这种恩威并施的政策,逐渐使士族离朝政越来越远。
两晋的门阀制度使得寒门之人无法步入仕途,却也为士族达贵提供了各种各样优越的条件。富裕的生活使得士族人士的基础生活有了保障,他们不再只是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而是开始将目光投向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因此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就成为了士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了他们情感的寄托。山水诗是仕途失意者在精神上的自我慰藉,或是诗人倾慕山水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产生,不仅有社会时代背景的因素,谢氏家族的山水情结与文学情怀也为这位伟大的山水诗人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南史》卷十九《谢灵运传》曰:‘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这雅道
在学术思想上应指远离道统的老庄玄学和佛学,在生活趣味上则是指长期积淀而成的非功利性山水情结。”[4]在这样的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谢灵运必定对自然山水有着独特的情怀。
晋宋易代的时代格局、谢氏家族的山水情结及文学情怀共同孕育了这位伟大的山水诗人,为山水诗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当然,山水诗的产生也离不开谢灵运自身的经历和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不懈努力。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出身名门望族的生活条件,生活在会稽、永嘉这样秀美的自然景之地。再者“虽然谢灵运出生在谢氏家族鼎盛时期,但其成长的年代正是士族走向没落的时期。”[5]这势必造成谢灵运在仕途上的失意。这些异于别人的生活经历对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诗人出众的才华,以及对自己恢复以往谢家风光的理想无法达成、个人价值不被认同的苦闷,最终汇集在一起,倾泻而出表情达意的山水诗。陶渊明将高傲的气节藏于高洁的菊花,李白把豪迈的气概付与一路东去的流水,而谢灵运则把满腹才情和抱负倾泻于自然山水之中。
(一)以山水密林为描写对象
社会时代背景的转变、谢氏家族的山水文化情结及诗人自身的性格因素,这些都为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做了准备。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以及诗人坎坷不平的仕途经历决定了诗人会把眼光投放于自然山水景物,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刻画与描摹。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作我们会发现“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描写山水老林”[6]等这些独特的景物。这应该与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7]有着很大的关系。诗人喜好在幽峻的深山密林中游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付诸于其山水诗作,所以他的山水诗歌主要描写了山水密林。下面通过举例进行例证。
《登石门最高顶》首二句“晨策”、“夕息”表明了诗人登山的时间,接下来写到在山顶高馆所望见的景物,由近及远,随着诗人的视线,诗人写到“连岩觉林寒,密竹使径迷”岩石相连当道,茂密的竹子,让人不到林中的路径。“去子感故蹊”即离开这里的人便忘记了原先走过的路,这是在这不分日月、不见天日与路径的密林中一种独特的感受。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山林景,主要有远方遥遥相对的“疏峰”、曲折的溪涧、相连的岩石,最后写到了密林。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诗人述说要坚守无欲之道,事事順其自然,但又感叹没有知己一起抒发这样的情怀、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无奈。整首诗起笔写石门最高顶险峻挺拔的形态,
接着诗人描写溪涧、连岩及山水密林烘托出“沉冥”的气氛,这与诗人所要坚守的无欲之道相契合,致使结尾“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深沉而又孤寂的感慨达到了极致的效果。
大谢的山水诗中对山水密林这一类景物的描写出现了很多次,如“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树林茂盛,让身处其中的人难以到树林间的小路,总使人以为小路中断了;“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重岩叠嶂、树林茂密,拨开树木枝叶才能看见天日。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树木的茂密,仿佛遮天蔽日;再如“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山高崖斜,光照时间短,山林深密,风吹得林木阵阵作响。这几首诗中都写到了山水密林的景,置身于山水密林也带给了作者一些独特的感受。
(二)诉说被贬后的孤寂
自古以来,很多上层人士在官场遭到排挤后便纵情山水,在山水自然中寻心灵上的安慰。谢灵运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出身名门望族,十五岁时“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8]刘裕建立新的王朝后对高门大族恩威并施,即位后就下旨打压高门大族“谢灵运因此由康乐县公、食邑两千户被降爵为康乐县侯、食邑五百户。”[9]在这样的境况下,谢灵运只担任了一个闲官,相当于庙堂上光鲜亮丽的摆设。这样的局面是恃才傲俗的谢灵运所不能接描写山水的诗
受的“在他本人看来,凭着世家大族的荣耀,理应参与政事,维护家族地位。”[10]于是便将政治前途倚仗于庐陵王刘义真。后来刘义真被杀后,谢灵运被贬谪到永嘉任太守之职。仕途上的失意使他极度苦闷,于是他便走进山水自然寻求安慰,在诗歌创作中排解对朝政不满的心绪。这是谢灵运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个时期。文帝继位后,谢灵运被重新启用,但文帝只是看中他的才华,把他当做朝堂文雅的点缀而已。这与谢灵运想要掌握政治实权的初衷相违背,于是他便称病归隐,这是谢灵运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第二个时期。
诗人的政治抱负无处施展、自身的价值得不到认可,被迫无奈走入了山水之中,将无处施展抱负、自身价值无人认可的苦闷、孤独寂寥的情感寄托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因此“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在其山水诗中比比皆是。”[11]如《晚出西射堂》结尾句“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他怀疑自己赖以宽心与自然为伴的思想,觉得只有鸣琴才能安慰自己那苦寂的心。表达出了诗人的孤苦、寂寞,唯有“鸣琴”来排解忧愁。这里以《七里濑》为例。
《七里濑》是谢灵运在永初三年秋天在朝廷遭到排挤离开朝堂赴任永嘉的途中所作的,开头四句写的是他被迫远游为宦人的旅程和路途中的游览,从“羁心”“孤客”“徒旅”等词中我们便可见诗人遭到贬谪后心中的不痛快,也深深体会到徒步的人独自在路途中的孤寂之苦。接着的
四句描写了秋景,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荒林”、“哀禽”,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林”是“荒林”、“禽”是“哀禽”呢?在此处这些景物的状态恐怕不仅是实写,其中更多的应该是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吧。诗人被贬谪,出任永嘉太守赴任,途中看到如此萧瑟、凄凉的景,感慨时不待人,让人心生伤悲,不免孤寂。最后八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兼带有哲理的述说。尾句“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表达了诗人欲归隐自然山水的愿望。“严光”“任公”二人都是非凡之辈,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与自己的志向不相符便放弃政治抱负,宁愿归隐山林做个隐士。作者由此感叹自己内心高尚的志向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可以理解,便将内心的情感寄托在古人身上,虽然和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坚信可以同有隐居自然的志向,虽然诗人在结尾处在古人那里到了情感上的依托,但这种孤寂落寞之感仍笼罩着全诗。
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比较集中的时期就是他两次遭排挤被迫离开朝堂之后,“仕途坎坷的他,寄情于山水,在大自然中抒写真性情。”[12]通过文学创作来纾解内心的苦闷。因此,他的山水诗在很多时候都表达出一种孤寂、苦闷、不被认同的心绪。
(三)多阐发玄理
魏晋以来,玄学的盛行,致使这些在仕途上失意的士族内心渴望回归大自然隐逸的愿望更加强烈。“玄学贵虚无、尚自然,发展出有别于以往正统的天道自然观和崭新的人生价值观,其对山水所持的亲近态度已为人所共知。”[13]魏晋以来玄言诗在诗坛上占主流地位,直到晋末宋初,玄学诗风逐渐消退,山水景物逐渐走进诗人的视野成为诗歌描述的主要对象。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中,谢灵运难免会受到玄言诗的影响。对于仕途失意的谢灵运来说“老庄思想再次充当了一个失意知识分子最好的精神避难所。”[14]所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引用了大量的“三玄”词语,而且诗作的结尾大多拖着“玄言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