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 地下森林断想 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树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其价值、品格及命运,理解作者的情感。(重点)
2.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培养散文鉴赏能力。(难点)
3. 揣摩关键语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 的表达效果,培养语感。
地下森林断想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2.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融的写作手法。
3.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人生
1.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 作成就。
2.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4.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那树
一、 介绍作者
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山东临沂人,1927年生。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
二、 整体感知
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即早期、近期和现时)的顺序叙事,概括这三个时期大树的经历,并综合地概述大树的形象。
第一部分(1—5):写了大树的容貌、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           
地下森林断想
第二部分(6—8):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
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9—11):大树无端被伐,惨不忍睹。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三、 “绿着生”“绿着死”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四、 文章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地下森林断想
一、 介绍作者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二、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结束不久,我们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三、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四、文章主旨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人生
一、 介绍作者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
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二﹑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三﹑文章主旨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例1.《那树》一文从作者描写工人伐树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2.怎样理解《那树》一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
例3.赏析《地下森林断想》中“它付出了几万年的代价,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手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身躯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光明。”的表达效果。
例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结合《地下森林断想》一文内容,说说地下森林给了你哪些启迪。
例5.文中所写的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试从实际生活中各举一个例子说明。
例6.作者描述这些人,想表达什么意念,要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基础演练
(2015·河北深州一中检测)阅读理解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狼(  )虎啸  ②(  )成粉末  ③(  )进石缝  ④怜(  )
2.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