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文章学
作者:叶乃芳
来源:《中国教师》2009年第03
        语文课堂教学也像写文章,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写文章与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内在的联系,以及学术的相似。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的总体设计就像文章的总体构思,课堂的布局就像文章的结构,课堂的迁移就像文章的联想,课堂的教学方式就像文章的表达方式,课堂的目标就像文章的主题,课堂的生成就像文章的神思奔涌。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文章学的特征,从风格到语言都可以用写文章的原理指导课堂教学,提升教学的艺术和水平。根据自己的实践,笔者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与写文章的关系。
       
        一、课堂的设计
       
        写文章拿到一个题目要进行总体构思,一般要先考虑两个问题:即写什么和怎样写。同样,
上一堂语文课也要根据教什么和怎么教(或学什么怎么学)”来进行教学设计。写什么是写作内容和主题的确定,教什么是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确定;怎么写是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怎么教是教学技能和理念的综合体现。
        例如,教学《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在伟大悲剧之间要选择准确的教学内容:悲剧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伟大是揭示的主题:悲剧是教学的基础,伟大是教学的深化。怎么教”?宜以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探究课文中三处叙写斯科特一行牺牲的悲剧经过,探究在悲剧之中蕴含着的伟大精神。有了这些通盘考虑,教学的总体蓝图已经形成,也就基本决定了教学的成功。而我们可以断定,作者在构思《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时,也不会脱离写作规律,去脱离悲剧的内容而空谈伟大。这即是写作构思与课堂设计的共同之处。
        怎样运用写文章的构思思维指导课堂教学设计呢?在笔者看来,首先应该掌握作者的思路——写什么,怎么写,其次考虑课堂的生情、学情——怎么教,怎么学,然后为二者到切实可行的契合点。原则是读懂作者,贴近学生,构建知识,突出主题,激活课堂。
地下森林断想       
        二、课堂的结构
       
        1 开头和结尾
        写文章重视开头和结尾,结构严谨的文章一般都首尾照应。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例如学习《吆喝》这篇课文,开始时教师请学生模仿了各种各样的叫卖声,课堂充满着生活气息。然后在这种氛围中,教师问学生:在叫卖声中你喊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我喊出了做生意的内容,我听出了市场买卖的信息。等学习了《吆喝》全文后,领略了旧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后,学生沉浸在京腔京韵的民俗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古朴、原生态之美。读到结尾一句现在北京城还剩一种吆喝……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教师这时再追问学生:难道你只听出市场买卖的信息吗?”学生此时恍然大悟:全文传达了作者对民俗民风依恋的心声,表达了要拯救民间文化的感情。这样,结尾的补充就深化了开头的教学。
        讲课开始有伏笔,结束有照应,蓄势充分,整堂课教学就能浑然一体,像一篇结构完整
的文章一样。
       
        2 环环相扣
        写文章要使结构紧凑,经常使用环环相扣的方法,尤其议论性的文章,常常论证严密,无懈可击。教学环环相扣,也同样会使知识严密,互为印证,融会贯通。
        例如,学习了《隆中对》之后学《出师表》,可以将相关句子相互诠释,互为印证。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表现出远大的抱负,为什么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有远大的抱负,为什么还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样的问题具有思维的跨度,能使教学环环相扣。(经学生讨论得出:《隆中对》中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说他的才能好、自负,表现出远大的抱负,只是时逢乱世,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退隐躬耕而已。《出师表》中诸葛亮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着重说自己在乱世中以保全性命为重,表达对时世的不满,并且没有圣明的君主,纵有才能也不愿效劳,这表明了对先主三顾茅庐的感恩的情感。情感一致,前后并不矛盾。)
        这样的教学前后相扣,能够相互印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巩固了知识,教学显得严密而不松散。
       
        3 上下过渡
        文章中好的过渡如行云流水,能使读者渐入佳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过渡组织自然也十分重要,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
        学习课文《那树》,笔者在小结时启发学生: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怎么处理树与交通的矛盾?”一学生说把树移走,一学生说将马路绕过去。笔者继续启发:要是树也不移走,马路也不绕弯,有没有办法呢?”这一问着实煞费了学生心思。一学生终于想出了好点子:造立交桥,在树顶上跨过去。另学生马上质疑:不行,这样会闷死大树!”
        笔者引导:到底会不会闷死大树?下一课《地下森林断想》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前认真阅读这篇课文。
        过渡水到渠成。既具体形象地解决了学生的质疑,又为预习《地下森林断想》打开了洞口,透进了一缕阳光,指明了阅读的方向,自然而巧妙!
       
        三、课堂的联想
       
        文章要写得内容丰满、主题深刻,常常要运用联想;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联想能丰富教学容量,发掘教学深度,并且培养迁移的能力。
        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探究桃花源的生活就要运用联想。现实中有桃花源的生活吗?”回答这个问题可用两个时间角度探究,即陶渊明的生活年代和我们的生活年代。陶渊明生活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东晋末期,作者虚构桃花源,显然表达了对美好社会向往、对现实生活不满的思想情感。学生能够回答这一层,已经读懂了文本,但这还是肤浅的认识,应该运用联想,读出文本主题的时代性,因此对第二个时间角度的探究更为重要。
        在笔者的课堂上,经过探究,首先认为当今桃花源生活不存在了:从桃花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到淳朴的民风,再到安居乐业、人人平等、慢节奏的生活在如今的现实中很难到。随后,认为我们的生活比桃花源生活好得多:各类电器齐全,通讯设备先进,交通发达,高楼大厦林立。最主要的,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桃花源人只是为自己生活得好,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比桃花源人胸怀更广阔!
        读进文本到读出文本是阅读的跃进:读出文本,主题才会鲜活;读出文本,阅读才有价值;读出文本,古文才有生命力。从文本到生活,全在于联想的功夫。
       
        四、课堂的教学方式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够使文章写得灵活,洒脱;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也能使课堂张弛有度,气氛活跃。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记叙的时候是作者对人和事来龙去脉的交代,一般选择自主探究的方式,以适宜学
生进入文本;说明的时候是作者对复杂事物的解说,一般选择合作交流,以适宜学生统一知识;抒情的时候是作者情感的抒发,一般选择朗读,以适宜学生表达情感;描写的时候是作者形象的创造,一般选择观察形象,以适宜学生获取感性知识。
        例如,课文《大雁归来》具有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这三性融合在文本之中。知识性表现在对大雁生活习性的说明,如大雁春天南飞,大雁飞行是偶数的,大雁爱吃玉米粒;大雁的生活习性散见于全文。对这些内容,课堂学习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较恰当,如要求学生出大雁的生活习性,互相交流,以获得知识。
        形象性表现在对大雁活动情景的描写之中,如描写三月大雁来临时,运用了拐来拐去、穿过、低语、穿行、问好、盘旋、扇动、滑翔等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课堂学习宜采用多媒体画面展现,让学生观察形象,推敲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培养形象思维。
        抒情性表现在作者介绍大雁生活习性、描写大雁活动情景时都带着一种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这种感情渗透在全文。如描写大雁春天飞来的情景时,把大雁称为我们的客人,说我们的大雁飞回来了;在描写四月夜间的大雁叫声时,一句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流露了喜爱、保护大雁的感情。对这些内容,课堂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式比
较恰当,采用个别读,集体读,让学生从中感悟细腻的情感。
        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活泼有生气,妙趣横生,与写文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课堂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启发人、教育人的思想表达。课堂教学也有主题,它不只是对课文主题的传达,而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诸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教育思想。课文的主题要通过教师课堂的艺术加工、营造、发掘、综合等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学生。
        例如,在对课文《再塑生命》主题的理解中,有人认为再塑生命只是沙莉文老师的行为,沙莉文老师给了海伦第二次生命,是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赞扬了沙莉文老师的育人精神。而根据全文表达的内容看,这样的理解有以偏概全之嫌。从全文来看,海伦是一个对生
活有独特感受、对大自然有独特洞察力的人。她有丰富细腻的感情,有着可塑的内质条件:一缕水就可以唤醒她的灵魂,一阵花香就让她觉得自然的美好,一个微小的动作就让她联想到更多的概念;她对生命有着正确的认识,热爱生命,不愿屈服于命运的不公平,她要塑造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海伦渴望再塑生命的内因,沙莉文老师的种种教育行为的外因也不会起多大作用。可见,沙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而海伦是塑造自我生命的人,这样理解更全面,有助于更正确、更深刻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所以,后者的文本意义更大,更能教育学生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学生也更需要树立这种塑造自我生命的思想情感和精神。
        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思维从沙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引导到海伦是塑造自我生命的人,既正确把握了文本主题,又突出了育人的主题。在课堂教育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教育也应该是显著的。
       
        六、课堂的生成
       
        写文章有了总的构思,并不代表有了写作的全过程。写作过程中,作者在感情的起伏、灵感的召唤下,随时会有意外的内容和妙语在笔下流泻出来,这样写出的文章神思奔涌,洒脱飘逸。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具有生命力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