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价课下的单元整合融通教学实践与思考——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四单元为例
摘要:当前很多语文教学缺少章法,企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成过多目标,导致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课型意识,单元整合融通课尤甚。建立合理的课型观,可以使课堂教学纯化,使教学目标单一、集中。在单元整合融通课中如何划分课型?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就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四单元为例,来探讨评价课的可行性。
关键词:评价课 单元整合融通 八上四单元
一.课型分类
    (一)课型分类的背景
“课型”名称本身就是语文逻辑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追求的是让散漫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各种课成“型”。“型”即“类型”,它意味着井然有序,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1]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型的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
生双方作用的不同等来对课型进行“命名”。[2]罗晓辉、冯胜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课型分类主张:预习与语言基础知识学习课、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知识与文化知识学习课、训练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学科阅读”课七种课型,有一定借鉴意义。[3]
(二)课型分类的意义
每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它所能承载的功能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纯化是必要的。一个单元中,有的课侧重于知识获取,有的课侧重于能力养成,课堂教学功能层次上必须有所区分。而所有的课,最后达成有层次的整体。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任何一堂语文课,都必须属于上述七种课型中的任意一种且不得跨界,确保教学目标的高度聚焦,学习任务的高度集中,做到课型的“纯化”,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获得明确的进展。
(三)基于评价课下的单元整合
要实现单元整合教学,就要“课型分类”。文本分析课适合单篇教学,需要全神贯注聚焦文本,关注“事实”;评价鉴赏课适合单元整合教学,需要发表主观看法,关注“意见”。评价鉴赏课分成两种,一是以思想情感评价为主的评价课,一是以艺术形式鉴赏为主的鉴赏课。以部编
版初中语文八上四单元为例,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整合结果,分课型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附:八上四单元教学目标
地下森林断想
《背影》
1.把握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亲情,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品味细致的描写手法,分析父亲形象。
3.赏析文章质朴、典雅的语言风格。
《白杨礼赞》
1.感受作者对西北抗日军民正直、团结、积极向上精神的赞美,学习坚强不屈、昂扬乐观的革命品质,理解“人与家国”的关系准则。
2.梳理“白杨树”不平凡的三个层次。
3.品味生动凝练,雄壮豪情的语言,品味欲扬先抑、象征、烘托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散文两篇》
1.分别把握两篇散文所蕴含的哲理:对永久生命的歌颂和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深刻理解“人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2.抓住每段中心句,理清文章的中心观点。
3.品味文中比喻句、议论句,领悟蕴含的哲理。
《昆明的雨》
1.理解对昆明喜爱之情的原因,体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准则。
2.梳理雨中的景物、事件,分析之间的关系。
3.品味文中富有生活情趣的语句和写景状物手法,领悟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妙处。
根据梳理,按课型把本单元整合设计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评价课:
(1)感受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2)理解处理“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准则。
第二课时为鉴赏课:赏析并品味不同类型散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一课时,评价课下的单元整合融合教学。
二.单元整合评价课的教学实践
  (一)对整合点的选取
    通过以上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本单元的主旨是“伦理”。“伦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所以,伦理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处理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
规则。这里的关系即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等。以“伦理”为思想内容评价课的整合点是和单元的人文目标相契合的。
  (二)对设计思路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出示台湾作家张晓风阅读散文的感受 。
张晓风认为散文文字阅读的背后是要读懂作者,探索和寻觅知性的、有深度的真理。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更理性地去深挖四篇散文的主题。
二.温故——本单元课文回顾
1.完成表格,复习回顾四篇散文的内容和主题,思考主题的共同点。
2.讨论比较四篇散文情感关系侧重点。
1.通过温故,唤起学生对单元的整体回忆,为下面的“伦理”探究做铺垫。
2.探讨不同类型散文的共同主题,理解人的独特情感是在各种关系中得以体现的。
3.训练学生提炼和整合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 温故——从伦理角度对文本再品析
1.出示哲学家康德名言——对伦理的阐释。
2. 品析语句,从伦理的角度思考:作者或文中人物身处各种关系时,内心坚守的准则是什么?
1.通过名言明确“伦理”的概念: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内心坚守的准则。
2.通过品析文本语言,感受语言中蕴含的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伦理观”。
四. 知新——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三篇散文,品读语句,感悟作者的“伦理观”。
参考“我从__________(语句)读出___________(伦理准则)”的句式回答。
丰富学生积累,拓展阅读视野,加深对第四单元主题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
人活一世,如何与自我独处,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环境共处? 我们在做出选择之前,都应该经过理性的思考,作出周全的考虑,最终遵循并坚守正确的准则,才能承担起我们人之为人的责任。
通过总结,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建立正确的“伦理观”。
六.拓展延伸
朱自清的《背影》里藏着父子亲情伦理的担当,茅盾的《白杨礼赞》中藏着自己的生命姿态和民族凝聚,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中藏着人情风俗中的生命安顿,那么在你的生活世界里还蕴藏着什么呢。
请以《藏在里的》为题,写一篇散文,写下你的思考或感动。
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链接自己,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处理与自己、他人、社会、环境关系的准则,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逐步达到“知性的深度。”
(三)对类文标准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