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探微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于阅读教学......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研讨与反思,谈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语感培养  诵读  揣摩品味  想象  实践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听到墙内十二个女孩在唱戏,当听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子上......这里的心动神摇”“越发如醉如痴表明了黛玉对言语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她具有很强的语感。如今,语感已成为语文教育新课标的标志性概念,成为实施语文素质的又一种途径。
一、语感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所谓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程度或敏感性,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它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理趣的金钥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从前辈们的话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语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于阅读教学......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同时强调: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语感,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二、培养语感的几条途径
了解了语感的定义和明白了培养语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语感作为一项能力,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渠道与方法在后天培养训练而逐步形成,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研讨与反思,谈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条途径。
1、注重诵读,读中领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诵读是千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和最重要的方式。诵读中,学生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动用的器官多了,效果也越好。通过诵读,感性地学习语言,对语言直接感受,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句段的节奏,品味语言的准确、形象、生动。如此日积月累,便能扩充和丰富学生原有的语义场,优化学生的心理图式,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宋人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直接道出了朗读之于理解、写作之功用。我们在教授《沁园春·雪》时,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领会作品美妙的意境,品味到北国壮阔的雪景和一代伟人豪迈的革命热情。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可边诵读边配乐,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领会其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豁达胸襟以及但愿人长久的美好愿望。当然,还可师生共读,以情感人,读出理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朗读,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在紧要处稍加点拨,便能使学生体会得很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诵读,不仅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时规范了自己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词,一句话,什么含义,什么作用,经常加以揣摩,这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方式。通过专门的训练题进行语感的磨练当然是有益的,但结合一些含义丰富的文章作精要的揣摩显得更为奏效,因为学生平时频繁接触的是课本。《藤野先生》一文中,劈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地下森林断想无非道出了鲁迅心中的失望愤懑之情;还要将脖子扭几扭扭几扭活现出清国留学生那种对自己这种打扮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词,引导学生揣摩,那么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意,也极有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揣摩的过程,就是磨砺语感的过程。磨砺的次数多了,语感这把就锋利了。
品味语言关键要依据语境,解读语意。揣摩语言材料,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写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其中对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的理解就要联系小说中普鲁士兵侵占法国阿尔萨斯这一历史现状来体察语境,并加以仔细揣摩。
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敏捷的语感总是和生活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离,学生便难以体察其中况味并引起共鸣。叶
圣陶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果单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得到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这一点在文学鉴赏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读鲁迅的《雪》,对第4段中朔方的雪的理解,南方的学生就觉得隔膜很深,因为如粉、如沙的雪到底没见过,抽象的语言符号无法得到具体的生活的激活,便始终抽象。而对第1段中的江南雪滋润明艳的美妙之处,南方的学生一读便能心领神会了。为什么?一个没有生活经验,一个有罢了。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写得很美,用了不少叠词,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莽莽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呈现出一种艺术美。试问学生读过这些叠词有何体会?不少学生可能不知所云。而若让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中运用叠词的情形,学生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我们生活中常不自觉地用叠词来表达喜爱之情,如称婴儿为小宝宝,称听话惹人爱的孩子为小乖乖,称孩子的屁股为小屁屁等等,亲昵、喜爱之情不言而喻。文字本来就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经验丰富并善于将知识迁移的人,必能轻松地品味文学语言。
3、借助想象,激发语感。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
中,借助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